摘要:一直到2011年底,西藏仍有40%的行政村、52萬(wan) 農(nong) 牧民無電可用,嚴(yan) 重影響和製約著西藏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
一直到2011年底,西藏仍有40%的行政村、52萬(wan) 農(nong) 牧民無電可用,嚴(yan) 重影響和製約著西藏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 而僅(jin) 僅(jin) 4年之後,2015年西藏自治區13萬(wan) 戶、52萬(wan) 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就得到了解決(jue) ,實現了行政村通電率100%。而這一切還要歸功於(yu) 2009年開始的“金太陽”示範工程。 中國政府為(wei) 促進產(chan) 業(ye) 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發展,自2009年起出台了係列政策組合拳,先後實施的光電建築應用示範項目、“金太陽”示範工程等將中國光伏發電行業(ye) 規模不斷推上新台階。至2012年末,我國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650萬(wan) 千瓦,占當時全球光伏發電裝機總量的6.5%,而德國此時占全球光伏發電裝機總量的三分之一,是當時世界第一。 2013年,美國和歐洲開始了針對中國光伏發電製造業(ye) 的“雙反”調查。這間接刺激了國內(nei) 光伏發電產(chan) 業(ye) 的又一輪博興(xing) 。10年過去,中國光伏發電已經從(cong) 單純的政策性驅動轉向內(nei) 生驅動。實現了全麵平價(jia) 上網的光伏發電在“雙碳”時代將會(hui) 發揮著關(guan) 鍵性的作用。 2021年,中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達到5488萬(wan) 千瓦,為(wei) 曆史最高水平,累計裝機規模突破3億(yi) 千瓦,穩居世界第一。回首過去,中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增速已連續9年保持世界第一,累計裝機規模已連續7年穩居世界第一。 中國光伏發電走過了怎樣輝煌的10年曆程?從(cong) “萌芽初生”到“茁壯成長”,中國光伏發電行業(ye) 經曆了哪些磨難? 國內(nei) 市場的勃興(xing) 自2007年起,中國太陽能電池產(chan) 量躍居世界首位。2009年,已占全球太陽能電池總產(chan) 量的40%。然而,製造大國並不等同於(yu) 產(chan) 業(ye) 大國。“兩(liang) 頭在外”(原材料和下遊市場)是我國光伏行業(ye) 當時的真實寫(xie) 照。 2012年,美國和歐洲先後對中國出口的光伏產(chan) 品實施加征關(guan) 稅。所謂反傾(qing) 銷和反補貼的“雙反調查”給予中國光伏製造業(ye) 巨大的打擊。當時的龍頭企業(ye) 尚德在2021年上半年平均每天虧(kui) 損上千萬(wan) 元,最終在2013年實施破產(chan) 重組。 2013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guan) 於(yu) 促進光伏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從(cong) 價(jia) 格、財政補貼、稅收、項目管理和並網管理等多個(ge) 層次提出促進光伏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的舉(ju) 措。同年8月,國家發改委根據國務院文件要求,發布了《關(guan) 於(yu) 發揮價(jia) 格杠杆作用促進光伏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的通知》,進一步完善光伏發電項目價(jia) 格政策,先後製定了三類資源區標杆上網電價(jia) (0.9元/千瓦時、0.98元/千瓦時、1元/千瓦時)和分布式光伏電量補貼標準(0.42元/千瓦時),建立了補貼資金向電網企業(ye) 按季度預撥、電網企業(ye) 按月轉付補貼發放機製。 “電價(jia) 補貼”的出台引發了國內(nei) 光伏發電投資的一波熱潮。2013年起,在電價(jia) 補貼機製的刺激下,中國光伏發電行業(ye) 迎來了一波熱潮,裝機規模開始進入倍增的快車道,新增裝機容量首次突破1000萬(wan) 千瓦,超過前5年新增裝機總和。 2015年,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首次超過德國,累計裝機容量達到4318萬(wan) 千瓦,成為(wei) 全球光伏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並在此之後一騎絕塵,持續引領全球。2015年-2017年,中國年平均裝機增長率達到75%,至2017年末,累計並網裝機容量突破1.3億(yi) 千瓦。 2009年的“金太陽”示範工程開啟了國內(nei) 光伏發電產(chan) 業(ye) 化的序幕。不過在光伏發電產(chan) 業(ye) 的早期,國內(nei) 參與(yu) 光伏電站開發運營的企業(ye) 主要以國企為(wei) 主,之後國家能源局啟動的兩(liang) 批特許權招標也均由國企中標。 2013年標杆上網電價(jia) 等扶持政策出台後,民營企業(ye) 開始迅速進入賽道,湧現了振發新能源、順風光電、招商新能源、中民投、江山控股、協鑫新能源、愛康科技等諸多優(you) 秀企業(ye) ,市場活躍非凡。 不過隨著中國光伏發電規模的快速擴張,問題也開始逐漸浮出水麵。而其中最為(wei) 突出的問題就是光伏補貼的缺口越來越大。截至2017年底,累計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缺口總計達到1127億(yi) 元,其中光伏補貼缺口455億(yi) 元(占比約40%),且呈逐年擴大趨勢。 中國光伏產(chan) 業(ye) 雖然擺脫了“兩(liang) 頭在外”的困局,但過度依賴政策和補貼的“輸血”,中國光伏發電行業(ye) 亟需一場破局之戰。 “531”分水嶺 2018年5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關(guan) 於(yu) 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guan) 事項的通知》,即“531”新政,再度下調三類資源區光伏電站標杆上網電價(jia) 分別至0.5元/千瓦時、0.6元/千瓦時、0.7元/千瓦時,對采用“自發自用、餘(yu) 量上網”模式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全電量補貼標準降低至0.32元/千瓦時,采用“全額上網”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按普通電站管理。 這不是中國第一次調整光伏上網電價(jia) 。自2013年之後,2015、2016、2017年發改委都對光伏電價(jia) 進行了調整。但此次“降電價(jia) +限規模”的雙重措施降低了行業(ye) 對補貼的預期,直接影響了光伏發電規模的增長。 中國光伏發電產(chan) 業(ye) 發展進入了兩(liang) 年左右的換擋期,裝機規模的增速有所放緩。2018年,中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增長率約34%,較2017年下降一半左右;2019年裝機增長率約17%,繼續保持下探狀態。盡管如此,這兩(liang) 年中國光伏裝機容量增速及累計裝機規模仍是全球第一。而且,此次新政讓落後產(chan) 能進一步被淘汰,行業(ye) 發展質量有效提高,光伏發電的發展韌性逐步顯現。 就在此時,因分布式光伏的電價(jia) 政策相對更穩定、更延續,其投資經濟性開始受到市場資本的青睞,分布式光伏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其中,2017年分布式光伏新增容量已超過當年集中式光伏新增容量的50%,到了2018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2070萬(wan) 千瓦,已接近集中式光伏新增裝機2325萬(wan) 千瓦,發展勢頭與(yu) 集中式光伏平分秋色。 此時回看“531”新政,不難發現其對於(yu) 中國光伏發電行業(ye) 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yi) 。首先,新政明確了光伏補貼逐步退坡的趨勢,盡管短期內(nei) 對於(yu) 光伏發電規模增長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光伏企業(ye) 也提前認識到:不能再依托補貼進行發展。技術驅動、效率驅動開始推動中國光伏發電行業(ye) 興(xing) 起。以182mm、210mm電池片為(wei) 代表的高效PERC組件、N型TOPCon、HJT、IBC組件以及跟蹤支架得到廣泛應用,進一步提升電站整體(ti) 發電能力和質量效益。 這一時期,在新政和補貼拖欠問題的影響下,部分民營企業(ye) 出售所持有的電站資產(chan) ,尤其在“531”新政之後交易愈發頻繁,而接盤方多為(wei) 實力雄厚的央企或地方國企。2019年以後,電站交易更加頻繁,據不完全統計,這一輪頻繁交易過後,有近90GW的光伏電站最終成交,其中近70%的接盤方是央企和地方國企,部分民營企業(ye) 在此期間也選擇以參股或合作的方式與(yu) 國企合作。 “光伏+”跨界融合 光,是穿透黑暗的光明使者;電,是如沐春風的人間溫暖;光伏發電,是穿越天地間的友好紐帶。相比於(yu) 水電、火電、風電、生物質等能源,光伏發電的魅力在於(yu) 其靈活性、便捷性以及延展性,能夠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各個(ge) 方麵高度融合。 近年來,各大能源央企、行業(ye) 頭部企業(ye) 大膽嚐試,通過技術突破和商業(ye) 模式創新,探索出了“水光互補”、“風光互補”以及光伏+“農(nong) 、林、牧、漁”等多種產(chan) 業(ye) 跨界融合發展模式,推進光伏發電產(chan) 業(ye) 從(cong) 單一品類電源向“綜合智慧能源”發展。 國家電投集團青海龍羊峽850MW“水光互補”示範項目攻克了大規模水光互補協調控製關(guan) 鍵技術,利用水電機組的快速響應和水庫的調節能力,成功將隨機波動的光伏電源轉換為(wei) 平滑、安全、穩定的優(you) 質電源。正是這種探索,連續兩(liang) 年為(wei) 青海創造了7天和9天全部由風、光、水清潔能源供電的世界紀錄。在青海海南州建成全球規模最大4050MW“水、風、光、儲(chu) ”一體(ti) 化多能互補清潔能源基地,是國內(nei) 首條大規模輸送清潔能源±800kV“青豫直流”特高壓輸電線路的主力電源,成為(wei) 青海清潔能源示範省建設的重要“能源地標”。 在內(nei) 蒙古磴口建成國內(nei) 首個(ge) 70MW“光伏治沙,生態修複”示範項目,把光伏發電和沙漠治理、節水農(nong) 業(ye) 相結合,植被覆蓋率由8%提高到77%,成為(wei) 集光伏發電、現代牧業(ye) 、沙草產(chan) 業(ye) 、生態旅遊為(wei) 一體(ti) 的生態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在內(nei) 蒙古達拉特旗利用196320塊組件建成了全球最大200MW“駿馬”光伏電站,成為(wei) 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的全球最大光伏板圖形,創新光伏+沙漠治理+生態修複+農(nong) 林+旅遊發展模式,形成觀光、采摘、體(ti) 驗、休閑等新的沙漠旅遊特色,帶動了周邊農(nong) 牧民就業(ye) 和增收。 在安徽淮南利用兩(liang) 淮采煤沉陷區水麵建成國內(nei) 最大40MW漂浮式光伏電站,將昔日的“采煤沉降區”變成今天的“水上發電站”,為(wei) 兩(liang) 淮采煤沉陷區治理積累了重要經驗。 在山東(dong) 半島南3號海上風電場建設了全球首個(ge) 0.5MW深遠海漂浮式光伏實證項目,該項目由環形抗風浪浮體(ti) 、耐海洋環境的高強薄膜、光伏係統等組成,通過海上升壓站送出至電網,開啟了深遠海漂浮式風光同場項目新篇章。 在青海共和、四川甘孜、黑龍江大慶分建成建成了全球品種最全、方案最多、樣本分析最權威國家級太陽能發電、儲(chu) 能實證基地,發布了《國家電投光伏儲(chu) 能實證藍皮書(shu) 》,為(wei) 全球光伏行業(ye) 的設計研發、設備製造、施工、技術標準編製和產(chan) 品性能等提供實測數據,有力推動光伏電站高效集成應用。 國家電投集團將光伏電站與(yu) 農(nong) 、林、牧、漁等產(chan) 業(ye) 相結合,實現了“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人與(yu) 自然的和諧發展。江西樂(le) 平農(nong) 光互補項目,光伏安裝高度2.8米以上,不影響農(nong) 業(ye) 種植,陽光福照度更符合農(nong) 作物生長。江蘇建湖漁光漁光互補項目開發了“上可發電、下可養(yang) 魚”的光伏電站,形成光伏發電與(yu) 漁業(ye) 、旅遊業(ye) 的高度融合。 安徽鑫晟、浙江嘉興(xing) 以及景德鎮、神頭等工業(ye) 園區光伏項目利用閑置屋麵建設光伏電站,降低了用戶的用電成本。光伏發電與(yu) 多種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還有青海共和牧光互補“草原牧場”、北京金融街智慧樓宇“建築光伏”、安徽“美麗(li) 小崗村”綜合智慧能源等示範項目;四川、貴州、河北等區域光伏扶貧項目;北京、寧夏區域氫能大巴、換電重卡、光伏製氫等綠電交通、綠電轉化項目,積極為(wei) 國家“3060”目標落地實施貢獻智慧和力量。 “雙碳”新時代 2020年9月,習(xi) 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hui) 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了中國“3060”雙碳目標,同年12月,習(xi) 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hui) 上宣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12億(yi) 千瓦以上,為(wei) 中國光伏發電行業(ye) 發展再次注入了蓬勃活力,中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增速開始止降回升。 2020年,在“雙碳”目標驅動下,中國光伏發電行業(ye) 再次回暖,疊加補貼政策期限將至等因素,中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增速開始回升,新增裝機容量創曆史第二新高,累計裝機容量突破2.5億(yi) 千瓦。 隨著中國能源發展進入“雙碳”時代,光伏發電行業(ye) 也開始進入全麵平價(jia) 上網的時代。2021年6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關(guan) 於(yu) 2021年新能源上網電價(jia) 政策有關(guan) 事項的通知》,明確自2021年起對新備案集中式光伏電站、工商業(ye) 分布式光伏項目,中央財政不再補貼,實行平價(jia) 上網,對新建戶用分布式光伏項目全電量補貼標準降至0.03元/千瓦時。自此,中國光伏發電項目基本進入全麵平價(jia) 時代。 2021年,中國光伏發電迎來了平價(jia) 上網的新元年,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和成本持續下降,市場自由競爭(zheng) 勢頭強勁,年度光伏發電新增裝機達到5488萬(wan) 千瓦,為(wei) 曆史最高水平,累計裝機規模突破3億(yi) 千瓦,穩居世界第一。 2021年,分布式光伏年度新增裝機2932萬(wan) 千瓦,首次超越集中式光伏新增裝機,裝機容量占中國光伏發電總裝機比例也已超35%,開啟了與(yu) 集中式光伏並舉(ju) 發展的新階段,總裝機規模也達到了30599萬(wan) 千瓦。 光伏電站開發運營也隨著“雙碳”目標開始再度火熱。近年來,除國家電投、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國家能源集團、三峽集團、中廣核集團等國企外,協鑫集團、中利集團等民營光伏企業(ye) 也繼續擴大光伏發電業(ye) 務,此外,晶科能源、正泰電器、林洋能源等原主營業(ye) 務並不包含光伏發電的上市公司也紛紛投入大量資金進入光伏發電領域。 經曆了波折的發展,中國光伏發電行業(ye) 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市場活力。而強大的產(chan) 業(ye) 也必然會(hui) 孕育出強大的龍頭企業(ye) 。 國家電投集團(前身中電投)自2010年進軍(jun) 光伏發電領域,建成首個(ge) 光伏項目(中電投西藏桑日10 MW光伏),實現了光伏資產(chan) 從(cong) 無到有的蛻變。2016年8月2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青海省視察期間,調研了國家電投太陽能電池生產(chan) 車間,並做出了“一定要將光伏產(chan) 業(ye) 做好”的重要指示。“十三五”時期,國家電投集團深入貫徹落實總書(shu) 記指示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立足“三商”定位,提出了“2035一流戰略”,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ti) 係。2021年底,國家電投電力裝機達1.95億(yi) 千瓦,清潔能源裝機達1.19億(yi) 千瓦,占比突破61.27%;在運光伏電站893座,裝機規模4113萬(wan) 千瓦,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光伏發電企業(ye) 。 國家電投境內(nei) 光伏裝機4056.45萬(wan) 千瓦,主要分布在青海、河北、貴州、新疆、寧夏等30餘(yu) 個(ge) 省區;境外光伏裝機規模56.33萬(wan) 千瓦,主要分布在日本、馬耳他、墨西哥、澳大利亞(ya) 等5個(ge) 國家。 國家電投不僅(jin) 僅(jin) 是世界光伏發電裝機規模最大的企業(ye) ,也是光伏產(chan) 業(ye) 規模世界第一的企業(ye) 。在上遊原材料方麵,國家電投是國內(nei) 唯一一家可批量生產(chan) 和銷售電子級多晶矽的企業(ye) 。截至 2020 年底,國家電投集團電子級多晶矽產(chan) 能 3300 噸,多晶矽產(chan) 品已完全滿足多種尺寸集成電路用矽片質量要求。 在矽片、電池及組件方麵,2020年國家電投集團矽片產(chan) 能 1.2億(yi) 片,電池總產(chan) 能1100MW。公司作為(wei) 行業(ye) 內(nei) 唯一同時量產(chan) P型PERC、N型 TOPCon和N型IBC電池的企業(ye) ,目前三種產(chan) 品的量產(chan) 平均轉換效率分別為(wei) :22.8%、23.6%、24.1%,處於(yu) 同等技術路線國內(nei) 先進水平。太陽能組件產(chan) 能 625MW,產(chan) 品質量通過了國內(nei) 外的權威認證。 國家電投積極研發未來光伏發電新技術。國家電投集團黃河水電西寧太陽能公司2019年底完成 200MW N 型 IBC 電池及組件項目建設,是國內(nei) 第一條高效率、低成本的智能化全自動 N 型IBC電池和組件量產(chan) 線。在HJT技術方麵,國家電投集團中央研究院自主開發出效率超過24.5%的高效晶體(ti) 矽銅柵線異質結(C-HJT)電池量產(chan) 製備技術,電池性能處於(yu) 國際先進水平。 為(wei) 了實現光伏產(chan) 業(ye) 鏈循環經濟,引領光伏行業(ye) 循環經濟的發展方向,國家電投2021年開展了50MW的晶矽光伏組件回收產(chan) 業(ye) 化及循環經濟產(chan) 業(ye) 示範線方案設計。計劃2022-2023年完成示範線方案可研論證示範線設備定製和產(chan) 線安裝、工藝調試。2025年建成從(cong) 矽片、玻璃、鋁邊框、銀漿、其他貴重金屬等可回收利用材料循環利用產(chan) 業(ye) 鏈。 經過多年努力,國家電投打造了集多晶矽製造、高效組件研發、勘測設計、工程建設、生產(chan) 運營、金融服務、回收循環經濟等為(wei) 一體(ti) 的光伏全產(chan) 業(ye) 鏈。 為(wei) 了促進光伏發電在能源轉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國家電投積極發揮自身運營、係統集成、投資等方麵優(you) 勢,創新實踐了“多能互補”、“農(nong) 光互補”、“漁光互補”、“光伏+生態+扶貧”、“光伏+治沙”、“光伏+建築”、“漂浮式水上光伏”等多種“光伏+”發展模式,形成了光伏係統集成優(you) 化與(yu) “光伏+”模式的核心競爭(zheng) 力,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 2021年9月29日,國家電投集團向全社會(hui) 發布了《建設世界一流光伏產(chan) 業(ye) 宣言(升級版)》,明確提出:到2025年,國家電投將實現裝機規模8000萬(wan) 千瓦以上,布局若幹世界級光伏產(chan) 業(ye) 研發中心和光伏實驗實證基地,培養(yang) 一批全球頂尖的一流光伏領軍(jun) 人才。加強光伏應用集成創新,實現“光伏+”新模式,實現光伏向工業(ye) 、交通等賦能,實現農(nong) 光互補、漁光互補等。 到2025年,國家電投不僅(jin) 將實現新增光伏設備全部國產(chan) 化和“近零碳”采購;率先開展退役光伏組件回收商業(ye) 應用,積極探索產(chan) 業(ye) 循環新模式,力爭(zheng) 國內(nei) 市場占有率達到20%。而且國家電投會(hui) 勇當產(chan) 業(ye) 鏈領軍(jun) 企業(ye) ,全力打造涵蓋研發、設計、製造、建設、運營、回收等環節的光伏綠色產(chan) 業(ye) 鏈;建立光伏全產(chan) 業(ye) 鏈大數據分析平台,提供綠證、碳資產(chan) 認證、碳交易服務等增值服務等。 隨著中國進入“十四五”發展階段,中國光伏發電行業(ye) 發展也開啟了新征程。在國家電投這類光伏龍頭企業(ye) 的帶領下,中國光伏必然會(hui) 實現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持續下降,從(cong) 而迎來光伏發電行業(ye) “十四五”的高質量發展。(能源新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