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韌:核工業發展安全有保證 2017-02-16 13:31:24
摘要:國防科工局日前印發《“十三五”核工業(ye) 發展規劃》《“十三五”核能開發科研規劃》等。我國核工業(ye) 阿發展將有哪些新舉(ju) 措?核安全如何保障?

數據來源:中國核能行業(ye) 協會(hui) 製圖:沈亦伶
我們(men) 的核電技術現在已經是第三代,安全性能有了更大的提升。一旦出現核事故,放射性物質會(hui) 封閉在廠區以內(nei) ,封閉在反應堆以內(nei) ,這也為(wei) 核能的發展又上了一把安全鎖。
國防科工局日前印發《“十三五”核工業(ye) 發展規劃》《“十三五”核能開發科研規劃》等。我國核工業(ye) 阿發展將有哪些新舉(ju) 措?核安全如何保障?就大家關(guan) 心的熱點問題,記者采訪了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王毅韌。
目前我國核電占發電總量比重較低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安全高效發展核電”,我國核電將發展到什麽(me) 規模?
“到2020年,我國核電運行和在建裝機將達到8800萬(wan) 千瓦。”王毅韌表示,發展新能源是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核電作為(wei) 低碳能源,是新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未來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據經濟合作與(yu) 發展組織和國際能源署聯合預測,到2050年,全球核電發電量將在現有基礎上翻番,發電比例將達世界發電總量的17%。但目前我國核電在發電總量中的比重還較低,僅(jin) 占3%左右,遠低於(yu) 全球11%的平均水平。因此,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高效發展核電,支撐我國能源行業(ye) 機構優(you) 化。
王毅韌介紹,“十二五”期間,我國核電機組並網運行17台,開工建設13台,在建規模世界第一。核電自主創新體(ti) 係不斷完善,核電關(guan) 鍵設備和材料國產(chan) 化率顯著提高。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華龍一號”三代核電走出國門,國內(nei) 、國外同時開工建設,為(wei) 我國核電今後的安全高效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將不斷完善核安全與(yu) 核應急體(ti) 係
近期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暴露出的問題再次引發民眾(zhong) 關(guan) 於(yu) 核電安全性的擔憂。王毅韌對此表示,這是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的後遺症,福島核事故是一個(ge) 極端自然災害加人為(wei) 處置不當疊加的結果。“如果當時海嘯、地震發生後,相關(guan) 措施到位,今天這種局麵是可以避免的。”
王毅韌進一步解釋:“日本福島的核技術是第一代,我們(men) 的核電技術現在已經是第三代,安全性能有了更大的提升。一旦出現核事故,放射性物質會(hui) 封閉在廠區以內(nei) ,封閉在反應堆以內(nei) ,這也為(wei) 核能的發展又上了一把安全鎖。”
據介紹,確保核工業(ye) 安全發展是“十三五”時期核工業(ye) 發展的重要任務。王毅韌表示,60多年來,中國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核安全記錄。國家原子能機構作為(wei) 核工業(ye) 行業(ye) 主管部門,將不斷完善核安全與(yu) 核應急體(ti) 係、提升核安保整體(ti) 能力、保障鈾資源和核燃料供應、加強乏燃料和放射性廢物管理,確保“核安全有保證、鈾資源有保障、核安保有能力、核廢料有去處”。
此外,我國在“十三五”期間將進一步強化核應急組織指揮體(ti) 係,完成中國核應急救援隊的組建,強化核應急救援隊能力。
海上核電站研發列入“十三五”規劃
海上核動力浮動平台也被稱為(wei) 海上核電站,對推動我國遠洋油氣資源開采和水麵艦船核動力技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王毅韌透露,我國已將海上核動力浮動平台研發列入核工業(ye) 發展“十三五”規劃,目前已開展相關(guan) 標準研究和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
王毅韌說,我國要建設海洋強國,對海上資源的開采非常重要。但在海上作業(ye) ,能源是個(ge) 問題,目前的方法是帶著柴油發電機,不僅(jin) 費事,對海洋環境也不好。同時,西沙、南沙群島有人居住和生活,他們(men) 所需的能源也要依靠柴油發電機。此外,未來一些大型船舶,也需要海上核動力。海上核動力浮動平台可以解決(jue) 這些問題,應用前景廣闊。
國家原子能機構組織行業(ye) 權威專(zhuan) 家進行了多輪論證,確定采用成熟技術改進的方案建設海上核動力浮動平台。
目前,我國已安排專(zhuan) 項科研經費,先行開展相關(guan) 標準規範研究,重點支持總體(ti) 設計及安全技術、關(guan) 鍵設備設計試驗、運行維修技術等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王毅韌說,該平台建成後,預計將率先用於(yu) 海上石油勘探、天然氣開采等領域。
打破跨越式發展瓶頸
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中國核工業(ye) 將實施以示範快堆為(wei) 代表的先進核能係統工程、乏燃料後處理科研專(zhuan) 項、空間核動力科技示範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解決(jue) 長期製約我國核工業(ye) 跨越式發展的瓶頸短板。
其中乏燃料後處理是大家關(guan) 注的焦點。王毅韌介紹,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就確定了核燃料“閉合循環”的技術路線,並在頂層設計、規劃引領方麵做了大量工作。
在後處理產(chan) 能方麵,我國製定了三步走計劃。一是建設每年60噸規模後處理中試廠,目前已經完成;二是要完成每年200噸規模後處理示範工廠的建設;三是實現每年800噸的工業(ye) 規模後處理能力。在自主掌握大規模後處理技術之前,我國將籌劃與(yu) 法國合作建設一座800噸級後處理廠。他表示,通過兩(liang) 個(ge) 五年規劃,我國乏燃料後處理問題能很好解決(jue) 。
此外,我國還將促進核技術應用,壯大核產(chan) 業(ye) 規模。重點加大核技術在農(nong) 學、醫學領域的應用範圍,加快輻射加工產(chan) 業(ye) 發展,更好地將核技術服務國民經濟建設。(中電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