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選擇哪個(ge) 消費模式作為(wei) 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這要結合我們(men) 的實際情況進行反複討論研究。
周大地,中國能源研究會(hui) 常務副理事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現任中國能源研究會(hui) 常務副理事長,國家氣候變化專(zhuan) 家谘詢委員會(hui) 委員。長期從(cong) 事能源經濟、能源政策和能源係統分析研究。
記者:2015年9月26日,習(xi) 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發展峰會(hui) 上發表了題為(wei) 《謀共同永續發展,做合作共贏夥(huo) 伴》的講話,提出:“中國倡議探討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您如何理解這一倡議?
周大地:要說全球能源互聯網,首先要講講能源互聯網。能源互聯網能夠為(wei) 不同的能源係統之間進行互聯互補創造條件。例如,在過去,能源供應側(ce) 對需求側(ce) 的要求不是很了解,而需求側(ce) 對供應側(ce) 的特點也不是很清楚,同時電網、氣網、熱網之間的互聯也基本是隔離的。能源互聯網則能夠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使能源的供應和需求兩(liang) 端更加集成。在供應側(ce) ,不同的能源之間能夠形成互補,及時響應需求側(ce) 的負荷變化。例如電力負荷有峰穀變化,而在不同的地區,這些負荷的峰穀變化是有時間差異的。通過能源互聯網,需求側(ce) 能夠綜合不同地區、不同時間、不同天氣的負荷變化,高效配置能源,滿足需求側(ce) 的用能要求。形成一種從(cong) 能源供應方到用戶的最優(you) 化的能源係統,氣和電之間、氣和熱之間,根據需求的變化互相支持,甚至可以互相替代。這是一種大的能源互聯網的概念。
全球能源互聯網,是設想在世界範圍內(nei) 對能源進行配置,特別是可再生能源。從(cong) 全球範圍看,包括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時間互補性。隨著地球轉動,雖然一個(ge) 地方是夜晚,但遙遠的地球另一邊是白天,有些地方陽光強,有些地方日照少,而把太陽能在全球範圍內(nei) 聯係起來,也就24小時都可以使用太陽能發電了。風能的情況也與(yu) 此類似。這樣,可再生能源之間就能夠在很大的範圍內(nei) 實現互補。歐洲設想的北非沙漠太陽能計劃就是出於(yu) 類似的想法,歐洲認為(wei) 撒哈拉地區的太陽能極其豐(feng) 富,可以和整個(ge) 歐洲實現能源互補。早些年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研究中,就有人提出過進行全球大範圍太陽能以及風能電力互補的設想。
記者:在您看來,要實現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在更大範圍內(nei) 的有效配置,需要什麽(me) 來支撐?
周大地:技術支撐是必須的,是基礎。經濟性也是一個(ge) 重要的條件,需要保證遠距離大規模輸電的經濟性。低碳能源係統有不同選擇,究竟會(hui) 選擇什麽(me) 方案,可能最終取決(jue) 於(yu) 經濟性。特高壓技術能夠降低遠距離輸電的損耗,但要建設跨國、跨洲電網,還要考慮到,要比目前能夠實現的輸送距離更遠。在全球範圍內(nei) 進行電力聯網可能還需要在技術上再進行突破。此外,在全球範圍內(nei) ,讓不同的能源進行聯動,電網根據發電潮流和負荷潮流運行,以目前電網發展現狀來看,還需要很多其他方麵的條件,包括不同國家的政治經濟條件,還需要做很多基礎性的工作。
記者:在技術之外,要實現全球範圍內(nei) 的電力聯網,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周大地:除了考慮技術的支持,還需要加強國家間的能源合作。國家間還需要建立充分的互信,否則分歧和衝(chong) 突會(hui) 給區域能源合作帶來障礙。依賴其他國家的能源供應來滿足本國的能源需求,如果沒有充分的互信,實現起來比較困難。現在一些國家間還有分歧,在這些國家間建立能源通道會(hui) 麵臨(lin) 一些挑戰,需要有更好、更合理的機製來保障能源輸送的順暢。
全球能源互聯網的設想是未來全球零碳能源的一種可能的選擇,需要逐步實現。現 在應該從(cong) 實際需求出發,從(cong) 局部開始布局。我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提出在局部地區進行能源合作互補,這是一個(ge) 很好的思路和開端。大的能源互聯可以從(cong) 某些國家間的一個(ge) 項目做起,例如一個(ge) 國家水電資源豐(feng) 富,建成水電站後,生產(chan) 的電力可以和周邊國家分享,而不是隻局限在本國本地。這也是地區資源、能源的優(you) 化、經濟配置。
記者:就我國目前的能源和環境現狀來看,您認為(wei) 亟需解決(jue) 的問題是什麽(me) ?
周大地:我認為(wei) ,要促進我國能源結構調整,改善環境汙染問題,眼前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能源的非化石能源化和節能。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時期,能源消費增速明顯下降,出現了調整能源結構的難得機遇。其中煤炭和傳(chuan) 統發電能力過剩,需要加大政策引導,進一步促進綠色低碳能源發展,並逐步替代煤炭等化石能源。推動清潔替代能源是必然的選擇。清潔能源由於(yu) 整體(ti) 能源需求下滑,目前發展遇到一些問題。但在我看來,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咬著牙也要堅持發展。能源的清潔、低碳進程已經成為(wei) 世界能源發展的方向,是大勢所趨。在綠色低碳發展這一理念之下,生態環境紅線將有力約束今天的能源發展,而成為(wei) 能源轉軌的約束力和推動力,推動能源轉型。這對能源發展來說,既是一種挑戰又是一種機遇。
要看到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wei) 國際能源技術進步和低碳化的長期推動力。這不是一件短時間內(nei) 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項長期戰略。同時,這項戰略的作用正在越來越強,而不是逐漸削弱。在低油價(jia) 時代,更應該鼓勵企業(ye) 加快技術進步、降低成本,進一步提高清潔能源的經濟性。
此外,我國在開展能源規劃的時候,傳(chuan) 統概念裏的能源供應就是滿足需求。而這個(ge) 需求是預測性的,隻要提出要求我們(men) 都應該滿足。但是從(cong) 我國現有情況和世界能源發展規律來看,我們(men) 以後的能源需求必須是綠色低碳的。這不僅(jin) 體(ti) 現在項目上要綠色低碳,而且在總量上要控製在一個(ge) 合理的範圍內(nei) 。這就要求節約能源,提高能效。
中國這麽(me) 大一個(ge) 國家,能源消費總量的確定是一個(ge) 重要的問題。現在發達國家有著各自的目標。電力消費高的國家有的人均消耗14000千瓦時,但是歐洲有些國家現在人均消耗6000~7000千瓦時,就可以很好地滿足要求。所以,中國選擇哪個(ge) 消費模式作為(wei) 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這要結合我們(men) 的實際情況進行反複討論研究。(《國家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