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顶游戏中心官网 > 深度分析丨新時代下的電力需求預測
深度分析丨新時代下的電力需求預測 2018-03-08 11:43:53

摘要:在“十五”規劃之前,我國電力工業(ye) 由於(yu) 受到東(dong) 南亞(ya) 金融危機的影響,電力消費增速下降,1997年增速為(wei) 4 8%,1998年為(wei) 2 8%。

\
  業(ye) 內(nei) 對“十三五”電力規劃似乎充滿了信心,負責起草規劃的國家電力規劃研究中心寫(xie) 了不少文章,也有一些專(zhuan) 家認為(wei) 煤電裝機富餘(yu) ,這些都是以“十三五”電力規劃中的需求預測為(wei) 標準來說話,但卻沒有人討論“十三五”電力規劃中需求預測是否準確?是否有可修改之處?
  “十三五”電力規劃與(yu) “十五”電力規劃有相似之處。在“十五”規劃之前,我國電力工業(ye) 由於(yu) 受到東(dong) 南亞(ya) 金融危機的影響,電力消費增速下降,1997年增速為(wei) 4.8%,1998年為(wei) 2.8%。由於(yu) 受到“十五”前幾年低增速的影響,在研究編製“十五”電力規劃時,各主管部門和各研究單位預測2005年發電量和裝機容量偏小,如國家計委預測2005年發電量17300億(yi) 千瓦時,裝機容量3.7億(yi) 千瓦,“十五”期間年均增長率分別為(wei) 4.8%和3%;國家經貿委預測2005年發電量為(wei) 17500億(yi) 千瓦時,裝機容量3.9億(yi) 千瓦,年均增長率分別為(wei) 5.04%和4.0%;研究單位及專(zhuan) 家預測,2005年發電量17500~18500億(yi) 千瓦時,裝機容量為(wei) 3.9~4億(yi) 千瓦,增長率分別為(wei) 5.04%~6.2%及4.08%~4.6%。由於(yu) 實際經濟發展速度比預測的速度快,“十五”期間電力規劃在三年完成,於(yu) 是修訂“十五”電力規劃,預計2005年發電量達到19600~20000億(yi) 千瓦時,年均發電量增長率提高到6%~7.3%,結果仍然偏低。2005年實際完成發電量為(wei) 24975億(yi) 千瓦時,是國家計劃發電量的1.44倍;裝機容量為(wei) 51718萬(wan) 千瓦,是國家計劃裝機容量的1.40倍。
  最近幾年,由於(yu) 受國際經濟疲軟的影響,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電力增速下降,2012年為(wei) 5.9%,2013年8.9%,2014年為(wei) 3.8%,2015年0.96%,2016年為(wei) 5%,在這種情況下,“十三五”電力規劃製定采用全社會(hui) 用電量為(wei) 6.8~7.2萬(wan) 億(yi) 千瓦時,年平均增速為(wei) 3.6%~4.8%,另考慮儲(chu) 備2000億(yi) 千瓦時為(wei) 考量依據。“十三五”電力規劃公布後,2017年全國全社會(hui) 用電量6.3萬(wan) 億(yi) 千瓦時,全社會(hui) 用電量同比增長6.6%,增速同比提高1.6個(ge) 百分點。很可能“十三五”電力規劃的預測跟“十五”一樣,預測負荷偏低。接連幾年電力需求高增長,使電力規劃失去意義(yi) ,需要不斷地滾動修編。其實在新常態下,電力需求年增長7%~8%甚至8%~9%也不為(wei) 過,如果“十三五”規劃從(cong) 2017年開始增長率高於(yu) “十三五”電力規劃值,那麽(me) “十三五”也可能像“十五”電力規劃那樣,需要及時修訂。
  不能忘記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是電力需求預測的基本功,改革開放以後,我國逐步從(cong) 國外引進了模型預測,彈性係數預測方法體(ti) 係。原電力部計劃司司長曾強調調查研究是計劃、規劃工作的基本功,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資格做負荷預測。電力規劃工作者應當到農(nong) 林水和各個(ge) 工業(ye) 部門去了解情況,到農(nong) 村、到工廠實地調研,尋找電力供應和消費的規律。
  在全球經濟“大轉型”的新常態下,能源行業(ye) 何去何從(cong) ?我們(men) 首先需要識別出哪些是確定的,哪些是不確定的,哪裏存在著新機會(hui) ,哪些存在著風險。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將更加尊重地球生態邊界、氣候變化、空氣質量、環境保護等;人類將推動全球能源結構走向低碳綠色、逐步脫離以化石能源為(wei) 主導的狀態;提高全球電氣化的比重,這些都是確定性的,尤其是電力作為(wei) 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不斷升高,這更加確定無疑。總之,通過調查研究,才能夠比較準確地預測負荷。
  據國家電力規劃研究中心介紹,“十三五”我國用電需求是用數量經濟模型、電力彈性係數法和分行業(ye) 用電量法預測的。這是我國電力工業(ye) 常用的預測方法,這些預測方法都存在主觀隨意性。
  根據數量經濟模型做電力需求預測,外行看了覺得很神秘,很科學,但實際上模型的靈魂是數據。大家的興(xing) 趣在模型,設計建立預測模型,可以寫(xie) 論文,卻沒有人沉下心來研究數據。模型再好,沒有數據或者數據不科學,輸進去的是“垃圾”,出來的成果也是“垃圾”。電力彈性係數法預測,設定第二產(chan) 業(ye) 彈性係數為(wei) 0.5~0.55之間,第三產(chan) 業(ye) 為(wei) 1.05~1.15,居民生活為(wei) 1.1~1.2,綜合計算為(wei) 0.65~0.71之間。從(cong)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摘要》來看,2008為(wei) 彈性係數為(wei) 0.58,2009年為(wei) 0.75,2010年為(wei) 1.25,2011年為(wei) 1.27,2012年為(wei) 0.77,2013年為(wei) 1.16,2014年為(wei) 0.51,缺乏規律性。
  所以自2010年世界能源危機之後,大家認為(wei) 電力彈性係數已經不可作為(wei) 能源、電力需求預測的方法。與(yu) 其花功夫預測電力彈性係數,不如在調查研究上多花點功夫。至於(yu) 行業(ye) 用電量法預測與(yu) 第二種電力彈性係數預測法是類似的——先預測各行業(ye) 電力彈性係數,綜合各行業(ye) 的彈性係數,得出總的電力彈性係數,然後求得2020年全社會(hui) 用電量;而第三個(ge) 預測,則是直接預測各行業(ye) 的用電量,然後各行業(ye) 相加得出全社會(hui) 用電量。三個(ge) 方法預測結果,第一個(ge) 方法為(wei) 7.2~7.4萬(wan) 億(yi) 千瓦時,第二個(ge) 方法為(wei) 7.0~7.3萬(wan) 億(yi) 千瓦時,第三個(ge) 方法為(wei) 6.8~7.4萬(wan) 億(yi) 千瓦時,似乎都很接近,其實搞電力需求預測的人都知道,預測時可以通過試算解決(jue) ,甚至可以使三個(ge) 方案的預測結果都相等。
  要預測總發電量
  在我國的電力數據統計中,包括發電量和全社會(hui) 用電量,發電量比全社會(hui) 用電量大。有人以為(wei) 發電量包括廠用電、線損,其實全社會(hui) 用電量中也包括廠用電、線損。這個(ge) 差額主要是進出口電量。隨著我國國際交往增加,洲內(nei) 跨國聯網,洲際聯網增加,以及全球能源互聯網的發展,發電量的數字會(hui) 不斷增加,如在2010年差額為(wei) 279億(yi) 千瓦時,占全社會(hui) 用電量0.66%,到2017年已達到1200億(yi) 千瓦時,占全社會(hui) 用電量1.18%。這是我們(men) 承擔的國際義(yi) 務,這部分發電量和全社會(hui) 用電量一樣是不能少的,所以我們(men) 在預測全國用電量之外,應當預測總發電量。2010年~2017年的發電量和全社會(hui) 用電量數字如下表:
\
  在“十三五”我國用電需求預測的文章中,關(guan) 於(yu) 電力需求預測用了三個(ge) 名詞:在數量經濟模型預測中,2020年全國需電量為(wei) 7.2萬(wan) ~7.4萬(wan) 億(yi) 千瓦時,這裏用的是“全國需電量”;在電力彈性係數法預測,2020年全社會(hui) 需電量預測為(wei) 7.0萬(wan) ~7.3萬(wan) 億(yi) 千瓦時,這裏用的是“全社會(hui) 需電量”;在分行業(ye) 用電量法預測中,2020年全社會(hui) 用電量在6.8萬(wan) ~7.4萬(wan) 億(yi) 千瓦時,這裏用的是“全社會(hui) 用電量。”前麵講的是三種預測方法,可是後麵又加了一種人均用電量法共四種名詞,但並沒有介紹人均用電量法的測算。在最後總結中2020年統一歸結為(wei) 全社會(hui) 用電量6.8~7.2萬(wan) 億(yi) 千瓦小時,應該說三種預測方法預測的都是全社會(hui) 用電量。
  要推進電能替代
  為(wei) 貫徹落實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hui) 議《國務院關(guan) 於(yu) 印發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3〕37號)及《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國辦發〔2014〕31號)相關(guan) 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委以發改能源〔2016〕1054號文聯合印發了《關(guan) 於(yu) 推進電能替代的指導意見》,要求“2016~2020年,實現能源終端消費環節電能替代散燒煤,燃油消費總量約1.3億(yi) 噸標煤,帶動電煤占煤炭消費比重提高到1.9%,帶動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提高約1.5%,促進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約27%。”
  有一件事情始終沒有弄清楚,就是以電代煤,要代替1.3億(yi) 噸標煤,需要多少電?後來媒體(ti) 公布,代替1.3億(yi) 噸標煤要用4500億(yi) 千瓦時電力。因為(wei) 以電代煤,不是用電去代替聲、光、通信等高效用電,以電代煤是用電去代替經濟性差的供熱部分。因為(wei) 這部分經濟性差,所以一直還是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供應。最近幾年由於(yu) 熱泵技術的發展,1千瓦時電可以獲得2千瓦時、3千瓦時、甚至4千瓦時電的能量。用電製熱效率高了,經濟性有所提高,但由於(yu) 發電和熱泵需要巨大的投資和運行費用,因此目前熱泵的經濟性並不高,有待於(yu) 技術水平的提升。
  目前來看,用電鍋爐代替煤鍋爐,環境效益好,但能效和經濟性還不高。現在關(guan) 於(yu) 以電代煤公布了一些數字:國家電網公司從(cong) 2013~2016年累計推廣實施電能替代電量達1030億(yi) 千瓦時,首次突破1000億(yi) 大關(guan) ,相當於(yu) 在能源消費終端減少燃煤4037萬(wan) 噸,減排二氧化碳7190萬(wan) 噸,減排二氧化硫等汙染物76萬(wan) 噸,環保、社會(hui) 效益顯著。還有一種估計,在“十三五”期間,電能替代在國家電網公司供電區域內(nei) 可完成5000億(yi) 千瓦時替代量,南方電網公司供電區域內(nei) 可完成1000億(yi) 千瓦時電能替代(沒有提到內(nei) 蒙古電力公司供電區域內(nei) 可以完成多少),至少兩(liang) 大電網公司可完成6000億(yi) 千瓦時,加上這筆用電量,2020年全社會(hui) 用電增長率至少可以達到6.5%。
  這裏是按電能替代電能利用高效率來計算耗電量的,每億(yi) 千瓦時電能可以替代3億(yi) 噸左右標準煤或4億(yi) 噸左右原煤來計算的,象電鍋爐、電炊具達不到這麽(me) 高效率,要替代1.3億(yi) 噸標準煤,替代電量還要增加,“十三五”相應的全社會(hui) 用電量和全社會(hui) 用電量增長率還會(hui) 增加。因為(wei) 電能替代1.3億(yi) 噸標準煤是必須完成的。所以電能替代的電量是一定能夠完成的,應當納入電力規劃。
  關(guan) 於(yu) 靈活電源平衡
  在建國初期電力短缺,為(wei) 了多發電力滿足電力需求,往往采取調班用電,提高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那時傾(qing) 向於(yu) 多建基荷電廠。後來裝機容量比較富裕之後,為(wei) 了保持各類電廠運行的靈活性、可靠性和經濟性,在進行電力規劃中,不僅(jin) 要保證有足額的裝機容量,而且要根據負荷特性,使高峰電廠、腰荷電廠和基荷電廠有合理的比例。
  目前我國處在化石能源發電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發電大轉換時期,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電力和新能源電力,需要用火電(天然氣發電和煤電)、儲(chu) 能和需求響應來解決(jue) 可再生能源電力和新能源電力的間歇性,隨機性和季節性問題。特別是目前需求響應尚不能大規模發展時,主要靠火電調峰、調頻、輔助服務的情況下,矛盾比較突出。“三北”棄風棄光,雲(yun) 南、四川棄水,局部地區調峰能力不足,煤電利用小時數不斷下降,輸電係統利用率偏低。為(wei) 了解決(jue) 這些問題,我們(men) 在進行電力需求預測時,是否應該測算一下,我們(men) 發展可再生能源電力、核電電力,風電、太陽能電力,需要多少調峰、調頻容量?需要多少輔助服務容量?我們(men) 有多少調峰、調頻、輔助服務容量,是否平衡,能否滿足發展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要求?在“十三五”期間能否解決(jue) 棄水、棄風、棄光,甚至棄核的要求?
  “十三五”規劃中雖有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核電的裝機規模,也有天然氣發電、煤電、抽水蓄能電站的規模,但沒有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核電需要多少調峰、調頻和輔助服務容量。不知道非化石能源電力的輔助服務要求能否滿足?棄水、棄風、棄光、棄核的問題能否解決(jue) ?最好是調峰、調頻、靈活電源多準備些,以便水電、風電、光電、核電超計劃完成,才能保證不丟(diu) 棄、少丟(diu) 棄電能。
  關(guan) 於(yu) 飽和用電水平
  飽和用電水平是關(guan) 係國家及地區電力規劃的關(guan) 鍵指標,對其進行科學研究,將有助於(yu) 遠近結合,統籌兼顧,將有助於(yu) 指導當前能源電力發展建設。過去有人研究認為(wei) 2030年是電力發展峰值年。最近南方能源報刊登《基於(yu) 國際比較的我國飽和用電水平研判》,認為(wei) 我國人均用電量約為(wei) 7000~8000千瓦時/年,2032年或2042年達到飽和時期,全社會(hui) 用電量預計將達到11.68萬(wan) 億(yi) 千瓦時(8000千瓦時/人/年×14.6億(yi) 人口。
  能源轉型對於(yu) 飽和用電水平有很大影響,所以首先要了解清楚能源轉型。能源轉型包含多種理解:一是在供給側(ce) ,用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側(ce) 實施清潔能源替代。這裏所說的清潔能源是指風能、太陽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還包括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天然氣等。另一種理解則是,發展以電力為(wei) 中心,實現“兩(liang) 個(ge) 替代”,能源開發實施“清潔替代”,以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能源消費實行“電能替代”,以電代煤、以電代油、以電代天然氣,實現一個(ge) 回歸(化石能源回歸基本屬性,主要作為(wei) 工業(ye) 原料和材料使用),一個(ge) 提高(即提高電氣化水平)。因為(wei) 第一方案缺乏必要的數據,難以估算,現在按第二方案,能源供給實施可再生能源和核電替代,能源消費以電能替代,估計需要電能20萬(wan) 億(yi) 千瓦時(按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電能4500億(yi) 千瓦時替代標準煤1.3億(yi) 噸計算)。
  改革開放以後的能源預測,都或多或少在考慮能源轉型,用清潔、低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從(cong) 1996年到2015年收集到14個(ge) 預測資料來看,絕大部分預測的時間節點為(wei) 2050年。隨著對能源轉型的認識,2050年的發電量和裝機容量不斷提高,但到目前為(wei) 止,2050年的發電量預測還沒有提高到20萬(wan) 億(yi) 千瓦小時。
  “十三五”規劃中2020年發電量6.8~7.2萬(wan) 億(yi) 千瓦時,裝機容量20億(yi) 千瓦。2012年國家開發銀行的預測,2050年發電量為(wei) 13.8萬(wan) 億(yi) 千瓦時,裝機容量35億(yi) 千瓦;2012年中國電力企業(ye) 聯合會(hui) 王誌軒預測,2050年發電量為(wei) 16.3萬(wan) 億(yi) 千瓦時,裝機容量達49億(yi) 千瓦。2014年華北電力大學羅建國等人預測,2050年發電量15萬(wan) 億(yi) 千瓦時,裝機容量41億(yi) 千瓦,2015年國家電網公司能源研究院白建華預測,發電量15萬(wan) 億(yi) 千瓦時,裝機容量68.4億(yi) 千瓦(其中包括儲(chu) 能容量為(wei) 6億(yi) 千瓦)。如果按白建華的預測2050年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為(wei) 2200小時,那麽(me) 要達到飽和電量20萬(wan) 億(yi) 千瓦時,裝機容量應該達到90.9億(yi) 千瓦。如果要想用電力完全替代所有各種化石能源,以全球綜合電力網替代全球綜合能源網,20萬(wan) 億(yi) 千瓦時是不夠的,關(guan) 鍵是4500億(yi) 千瓦時電力替代不了1.3億(yi) 噸標煤。看來認為(wei) 2030年是電力發展峰值年是不可靠的。
  最近有人說,在2017年前中國一直存在著兩(liang) 個(ge) 潛在的風險,第一個(ge) 是能源,第二個(ge) 是糧食。自從(cong) 在技術上獲得三大突破,中國有可能排除兩(liang) 大風險。這三大突破一是地熱發電的研究成功;二是低成本沙漠化土壤改良;三是海水、鹽堿地、水稻種植。熱幹岩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其儲(chu) 量比煤炭、石油的儲(chu) 量高幾十倍,甚至可能使人類放棄高聚變生產(chan) 能源。熱幹岩如能開采成功,可以彌補我國能源資源的不足,對於(yu) 電能的替代,電力飽和水平也可能有影響。電力飽和用電水平的高低,取決(jue) 於(yu) 用電力替代化石能源的水平(用電力替代化石能源的比例,例如替代50%,80%或是全替代)。再一個(ge) 就是電力替代化石能源的速度,替代速度愈快,飽和用電水平就會(hui) 愈快到來。而這兩(liang) 個(ge) 發展速度的快慢取決(jue) 於(yu) 經濟性的實現。同時,我們(men) 也希望頁岩氣的利用技術能很快成熟,與(yu) 地熱發電一同為(wei) 我國電力發展作貢獻。
  新時代、新征程、新常態下,就要有新的電力預測方法,要拋棄電力彈性係數法、人均用電量法,要用調查研究來預測負荷。
  (本文刊載於(yu) 《中國電力企業(ye) 管理》2018年2期,作者係本刊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