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華龍一號”技術為(wei) 基礎的中國核電技術將向世界輸出。
以“華龍一號”技術為(wei) 基礎的中國核電技術將向世界輸出。
在國家主席習(xi) 近平訪英大單中,價(jia) 值約245億(yi) 英鎊的中英欣克力角C核電項目合同引人注目,按照日程雙方在倫(lun) 敦時間21日下午簽署合同。未來,在能源局牽頭下,中廣核和中核集團將組建成立“華龍公司”,專(zhuan) 注核電出口。
中英核電合作未來實現技術輸出
外媒報道,根據中英雙方簽署的協議,欣克利角C項目由法電(EDF)控股主導開發,中廣核集團與(yu) 中核集團組成的中方聯隊共持有項目33.5%的股權,中廣核將在中方投資中占領導地位。
上證報記者進一步從(cong) 中廣核集團獲悉,英國當地時間10月19日,在第四屆中英能源對話期間,中國廣核集團所屬通用核能國際有限公司(General Nuclear International)在英國倫(lun) 敦正式掛牌成立,成為(wei) 中廣核推進英國核電項目的投資平台,也是推動中英法三國在供應鏈領域務實合作的重要平台。
此外,英國當地時間10月19號,中核集團和英國國家核實驗室簽署了《成立中英聯合研究與(yu) 創新中心聯合聲明》,英方計劃連續5年投資2500萬(wan) 英鎊。中核集團副總經理俞培根介紹,未來中英將在小型反應堆技術、退役後處理等整個(ge) 核產(chan) 業(ye) 鏈,利用各自的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展開合作。
回顧中英核電合作,早在2013年10月份,中英兩(liang) 國政府簽署了民用核能合作協議,鼓勵中英雙方企業(ye) 參與(yu) 對方國家的核電項目建設。2014年3月,在中法兩(liang) 國領導人的共同見證下,中廣核與(yu) EDF簽署了英國新建核電工業(ye) 合作原則協議(ICP)。
上證報記者了解到,英國三個(ge) 新建核電項目欣克利角C、塞茲(zi) 韋爾 C和布拉德韋爾B,分別由中廣核集團牽頭的中方企業(ye) 聯隊參股投資;中方聯隊參股投資、並提供設備供貨,最後第三個(ge) 項目實現中方控股開發,並以“華龍一號”技術為(wei) 基礎聯合開展適應性設計修改,完成中國核電漸進式出海,從(cong) 資金輸出到產(chan) 品輸出到最終技術輸出。首個(ge) 欣克利角C項目預計2018年開工,是三十年以來英國首座核電站。
成立“華龍公司”致力海外開發
媒體(ti) 報道,據中核集團副總經理俞培根介紹,國家準備成立一個(ge) “華龍公司”,把現在各自搞的華龍技術,組到一個(ge) 公司去,將來由這個(ge) “華龍公司”,到海外開發對外。
上證報記者獲悉,此次成立華龍合資公司由國家能源局牽頭,中廣核和中核集團協商,主要目的是進一步融合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掌握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在核電出口競標中統一主體(ti) ,減少內(nei) 耗。方案已經上報,合資公司籌備組人員已確定,原定9月底召開第一次項目協調會(hui) 推遲到近期召開,如果順利最快明年初掛牌成立。
中國核電技術裝備“走出去”產(chan) 業(ye) 聯盟人士告訴記者,在欣克利角項目談判過程中,英國對於(yu) 中國有兩(liang) 家公司都稱其技術為(wei) “華龍一號”,實際並不同頗有異議,且國家能源局希望核電出口能效仿高鐵,由一個(ge) 主體(ti) 對外投標,方案統一不至於(yu) “打起來”。因此牽頭成立華龍合資公司,先確定方案關(guan) 鍵點,細節再進一步協商。
回顧華龍一號的融合過程,2013年4月,在國家能源局推動下,中核集團聯手中廣核集團,決(jue) 定共同研發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三代核電機型“華龍一號”,融合了中核ACP1000和中廣核ACPR1000+兩(liang) 種技術,2014年初中核和中廣核分別宣稱完成技術設計、具備開工條件,直到2015年4月首次聯合對外發布。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福清首堆今年5月正式開工。
業(ye) 界認為(wei) ,中英合作的第三個(ge) 核電項目布拉德韋爾B將采用“華龍一號”設計方案,如果“華龍公司”順利成立,屆時有望以“華龍公司”為(wei) 主體(ti) 參與(yu) 該項目。由於(yu) 英國後續兩(liang) 個(ge) 項目預計每隔2-3年才會(hui) 開工,“走出去”時間節點至少在2020年後。
不過,該公司具體(ti) 持股比例等細節還未確定。一位長期跟蹤核電的券商分析師告訴上證報記者,中核和中廣核的“華龍一號”技術雖然設計理念一樣,技術起源相同,但實際設計有很大差異,包括安全係統、堆芯長度等關(guan) 鍵部件參數均不同,兩(liang) 者方案很難融合。如果確定成立合資公司,兩(liang) 家各投資50%占比的可能性比較大,會(hui) 導致雙方相互“扯皮”,誰也說服不了對方。“方案意向最早今年8月提出,目前進展不大。”他說。(《上海證券報》 薑隅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