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2015年,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300萬(wan) 千瓦、年發電量約780億(yi) 千瓦時,生物質年供氣220億(yi) 立方米,全國沼氣用戶達到5000萬(wan) 戶,年產(chan) 氣量達190億(yi) 立方米。
“到2015年,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300萬(wan) 千瓦、年發電量約780億(yi) 千瓦時,生物質年供氣220億(yi) 立方米,全國沼氣用戶達到5000萬(wan) 戶,年產(chan) 氣量達190億(yi) 立方米。”“十二五”已過,這一連串出現在《生物質能發展“十二五”規劃》中的目標數字與(yu) 現實仍存巨大差距。2015年4月,農(nong) 業(ye) 部與(yu) 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北京聯合舉(ju) 辦規模化沼氣工程培訓班,其間透露的數據顯示,全國沼氣用戶約為(wei) 4300萬(wan) 戶,農(nong) 村沼氣年生產(chan) 量約為(wei) 160億(yi) 立方米。
沼氣作為(wei) 生物質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已走過了30餘(yu) 年的發展曆程,然而麵對當前霧霾圍城、氣候變化等種種利好新能源發展的環境壓力,沼氣產(chan) 業(ye) 的現狀卻並不盡如人意,與(yu) 其它風光無限的新能源,如風電、光伏的高速發展形成鮮明對比。
小型戶用沼氣轉型中
上世紀70年代,為(wei) 解決(jue) 農(nong) 村地區用能問題,我國開始扶植沼氣發展。1979年,國務院批複《關(guan) 於(yu) 當前農(nong) 村沼氣建設中幾個(ge) 問題的報告》,其中明確沼氣發展以“社員自辦為(wei) 主,國家集體(ti) 扶持為(wei) 輔”。結合工程規模和產(chan) 氣量以及具體(ti) 用途,小型戶用沼氣成為(wei) 當時的主力軍(jun)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得以迅速推廣。“30年前,中國的農(nong) 村大多以戶為(wei) 生產(chan) 單位,發展小型戶用沼氣是正確的選擇,甚至在十幾年前,適度鼓勵小規模沼氣也是必要的。”農(nong) 業(ye) 部農(nong) 業(ye) 生態與(yu) 資源保護總站可再生能源處處長李景明充分肯定了小型戶用沼氣在當時的作用和價(jia) 值。
然而近年來,小規模戶用沼氣的問題不斷顯現。“產(chan) 氣率低、沒有專(zhuan) 人維護、質量參差不齊,使用不當甚至還會(hui) 造成一定的環境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采訪中向記者道出了目前小型戶用沼氣存在的弊端。
伴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nong) 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家庭戶維持沼氣運行的能力明顯降低。同時,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日益規模化,小型戶用沼氣問題愈加突出。此外,我國北方地區冬季氣溫偏低、產(chan) 氣量不穩定且運行成本增加,導致沼氣使用率下降,這也成為(wei) 影響戶用沼氣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農(nong) 村生產(chan) 生活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背景下,戶用沼氣已經難以穩定維係,轉型勢在必行。2015年4月,國家發改委與(yu) 農(nong) 業(ye) 部聯合下發《關(guan) 於(yu) 抓緊申報2015年農(nong) 村沼氣工程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計劃的通知》,明確指出2015年農(nong) 村沼氣工程中央投資為(wei) 20億(yi) 元,用於(yu) 規模化大型沼氣項目。據李景明介紹,在20億(yi) 元的專(zhuan) 項資金中,約有11億(yi) 元被用於(yu) 支持超大規模生物天然氣工程試點項目。“無論是國家層麵,還是產(chan) 業(ye) 發展上,都已經認識到了轉型的必要,但現實是近年來的政策調整總是滯後於(yu) 市場變化。而最近,似乎又有走向另一個(ge) 極端的苗頭。”從(cong) 產(chan) 業(ye) 發展的長遠角度,規模化固然是趨勢,但李景明預測,在未來5-10年內(nei) ,超大規模項目的原料收集能力和市場需求空間可能非常有限,應該因地製宜適度規模發展大中型沼氣工程。
大中型項目動力不足
“在沼氣原料的收集上,目前還有很大的優(you) 化空間。”結合實地調研,杜祥琬對此感觸頗深。據了解,需要麵向農(nong) 戶進行收集的沼氣原料主要包括農(nong) 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等。河南天冠企業(ye) 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杜風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該公司收購秸稈的到廠價(jia) 約為(wei) 300元/噸,綜合收割、運輸等過程中的人力物力消耗,如果按照城市建築工人高於(yu) 100元/天的勞動報酬計算,一天內(nei) 想要獲得同等收入需要收集並運送秸稈一噸以上。“以5-10公裏作為(wei) 收集半徑,按照日產(chan) 氣量5000立方米左右的規模,在農(nong) 作物收獲季節,秸稈的收集目前還是可以能夠滿足的。但如果生產(chan) 規模繼續擴大,達到20000立方米時,原料的收集就可能會(hui) 存在問題。”此外,受製於(yu) 農(nong) 作物生長的季節性和規模化生產(chan) 的連續性,大量沼氣原料存儲(chu) 的時間、土地、安全性等問題也是大規模生產(chan) 加工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除原料的收集、儲(chu) 藏、運輸等製約外,在政策層麵,政策穩定性、延續性差也成為(wei) 大中型沼氣工程發展動力不足的重要影響因素。2008年,為(wei) 鼓勵農(nong) 作物秸稈的有效利用,財政部出台了《秸稈能源化利用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辦法》中規定,對於(yu) 注冊(ce) 資本金在1000萬(wan) 元以上、秸稈能源化利用符合本地區秸稈綜合利用規劃、年消耗秸稈量在1萬(wan) 噸以上(含1萬(wan) 噸)、秸稈能源產(chan) 品已實現銷售並擁有穩定用戶的企業(ye) ,中央財政將根據企業(ye) 每年實際銷售秸稈能源產(chan) 品的種類、數量折算消耗的秸稈種類和數量,按一定標準給予綜合性補助。補助政策的出台吸引了大量社會(hui) 資本和龍頭企業(ye) ,有效推動了秸稈的能源化利用。而據李景明介紹,這一政策出台不足5年,就以存在企業(ye) 騙補現象為(wei) 由終止了,“政策不持久、不連續,會(hui) 使企業(ye) 的盈利期望大大下降,甚至由投資變成了投機。”對於(yu) 企業(ye) 而言,河南天冠企業(ye) 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林風也表示,政策的變動會(hui) 直接影響到銀行對企業(ye) 的貸款和投資者的信心。
而在終端用戶方麵,市場的培育也並未引起足夠重視。伴隨著工程規模的擴大,產(chan) 氣量不斷增加,目前相關(guan) 的補貼政策還停留在基礎設施和工程建設層麵,對於(yu) 拉動市場消納的政策支持明顯不足,一些大中型的沼氣工程在建成後往往麵臨(lin) 運行艱難的風險。
此外,“鼓勵性、號召性政策偏多,具體(ti) 配套細則和落地政策缺乏”、“部門政策各自為(wei) 政、統籌不當”等問題都在不同程度地製約沼氣工程的適度規模化發展。
分布式、多聯產(chan) 是大勢所趨
在沼氣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因地製宜地發展大中型規模的工程逐漸成為(wei) 未來之勢。在大規模原料運輸、產(chan) 品消納等問題尚待更好解決(jue) 的背景下,杜祥琬認為(wei) ,沼氣的發展應當樹立分布式能源網絡的理念,“在河南濮陽,以村為(wei) 單位的中型沼氣項目依托當地的種植、養(yang) 殖業(ye) ,在全村統一設計、統一施工,沼氣的利用效率和綜合效益都很好。”同樣,在企業(ye) 主導的沼氣項目中,權衡合理的生產(chan) 和消納半徑,建設適度規模的工程也收效顯著。
立足產(chan) 業(ye) 的長期發展,企業(ye) 則將目光放在了沼氣產(chan) 業(ye) 鏈的綜合開發與(yu) 利用上,貫徹多聯產(chan) 的生產(chan) 理念。液化空氣集團在發展沼氣項目的過程中,就將目光投向了產(chan) 業(ye) 鏈的深耕,例如依托於(yu) 沼氣提純,通過後續的燃氣並網、車用燃氣、液化生物甲烷以及可再生氫氣生產(chan) 等領域延展產(chan) 業(ye) 鏈條。
據李景明透露,目前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部門正在積極溝通,希望能夠建立沼氣工程終端產(chan) 品補貼政策。一方麵通過沼氣定價(jia) 的方式發放適當補貼,通過補貼,既能夠使生產(chan) 和運行企業(ye) 收回成本、維持盈利,又能夠真正降低用戶使用沼氣的價(jia) 格,培育終端市場。另一方麵,包括沼肥、沼液等在內(nei) 的終端產(chan) 品也應通過補貼政策進一步發揮效用。(《中國能源報》 姚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