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顶游戏中心官网 > 工信部六大司長給裝備節能業把脈來了!
工信部六大司長給裝備節能業把脈來了! 2017-01-04 15:59:24

摘要:辭舊迎新,2017伊始,工信部是如何總結2016年工作並展望2017年呢?讓我們(men) 一起來看看各司長有關(guan) 裝備節能等方麵的描繪。

—產(chan) 業(ye) 政策司—
加快產(chan) 業(ye) 政策創新轉型,實現產(chan) 業(ye) 政策精準發力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產(chan) 業(ye) 政策司司長許科敏
  2016年主要工作
  2016年,產(chan) 業(ye) 政策司根據工信部黨(dang) 組的工作部署,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關(guan) 於(yu) “產(chan) 業(ye) 政策要準”的要求,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是淘汰落後和過剩產(chan) 能,促進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升級。根據今年考核結果,各地均完成了國家下達的2015年度目標任務,“十二五”期間累計淘汰煉鐵產(chan) 能9089萬(wan) 噸、煉鋼9486萬(wan) 噸、電解鋁205萬(wan) 噸、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6.57億(yi) 噸、平板玻璃1.69億(yi) 重量箱,分別超額完成“十二五”目標的44%、51%、128%、40%和54%,為(wei) 各地發展先進產(chan) 能騰出了寶貴的資源、市場空間和環境容量。研究形成“十三五”淘汰落後產(chan) 能工作思路舉(ju) 措並報國務院。會(hui) 同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印發了《鋼鐵煤炭行業(ye) 淘汰落後產(chan) 能專(zhuan) 項行動實施方案》,共排查出煉鐵落後產(chan) 能約700萬(wan) 噸、煉鋼約1100萬(wan) 噸。截至9月底,這些落後產(chan) 能已全部關(guan) 停,目前除新疆外各地均已拆除或封存。指導地方做好產(chan) 能置換工作,部署各地開展監督檢查。
  二是推動企業(ye) 兼並重組,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組織結構。研究起草了推動產(chan) 業(ye) 重組處置僵屍企業(ye) 的總體(ti) 思路上報國務院,配合做好鋼鐵行業(ye) 重組處置僵屍企業(ye) 工作方案的製定落實。印發《製造業(ye) 單項冠軍(jun) 企業(ye) 培育提升專(zhuan) 項行動實施方案》,著力培育一批長期專(zhuan) 注於(yu) 製造業(ye) 特定細分領域、能夠引領發展並占據市場領先地位的單項冠軍(jun) 企業(ye) ,對推薦企業(ye) 分行業(ye) 開展了限定性條件論證、複核和公示。印發《關(guan) 於(yu) 引導企業(ye) 創新管理提質增效的指導意見》,組織開展了第一批企業(ye) 創新管理提質增效典型經驗總結提煉工作。認真組織開展反壟斷及安全審查相關(guan) 案件調查工作。
  三是指導產(chan) 業(ye) 合理轉移,促進區域協同發展。與(yu) 京津冀三省市政府聯合印發了《京津冀產(chan) 業(ye) 轉移指南》,提出京津冀地區產(chan) 業(ye) 發展的總體(ti) 格局。組織編製《長江經濟帶產(chan) 業(ye) 轉移指南》和《長江經濟帶產(chan) 業(ye) 發展市場準入負麵清單》。聯合中國工程院、河南省等中西部9省區在鄭州市舉(ju) 辦了“2016中國(鄭州)產(chan) 業(ye) 轉移係列對接活動”,簽約項目達553項,總投資2347億(yi) 元。開展產(chan) 業(ye) 轉移合作示範園區試點工作,遴選了一批產(chan) 業(ye) 轉移合作示範園區,形成了推廣思路和方案。
  四是大力發展工業(ye) 設計,服務型製造實現良好開局。與(yu) 浙江省政府於(yu) 12月在杭州共同主辦“首屆世界工業(ye) 設計大會(hui) ”,馬凱副總理出席大會(hui) 並致辭,期間主持召開了工業(ye) 設計工作座談會(hui) 並作重要講話。大會(hui) 同期舉(ju) 辦了2016年“中國優(you) 秀工業(ye) 設計獎”頒獎典禮,9件產(chan) 品(作品)獲得金獎,近千件優(you) 秀作品參加展示。開展第二批國家級工業(ye) 設計中心認定(34家),並組織對第一批認定的設計中心(30家)進行複核。會(hui) 同國家發改委、中國工程院聯合印發《發展服務型製造專(zhuan) 項行動指南》。開展“服務型製造萬(wan) 裏行”係列活動,先後在江蘇、四川、遼寧、河南舉(ju) 辦4場主題活動。
  五是開展政策法規研究,促進產(chan) 業(ye) 開放發展。堅持推動對外開放與(yu) 確保產(chan) 業(ye) 安全並重的原則,做好中美投資協定談判工業(ye) 和通信業(ye) 領域負麵清單相關(guan) 工作,研究提出2016版自貿區負麵清單修訂意見,做好企業(ye) 外資並購及自貿區外商投資安全審查。製定實施《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政策文件公平競爭(zheng) 審查辦法(試行)》,組織製定存量政策文件清理工作方案。開展《道路機動車輛生產(chan) 管理條例》立法課題研究。研究形成《關(guan) 於(yu) 加快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若幹意見》,轉化為(wei) 分行業(ye) 實施的政策舉(ju) 措。組織開展製造企業(ye) 綜合成本調查研究,形成《關(guan) 於(yu) 製造業(ye) 企業(ye) 綜合成本有關(guan) 情況的報告》。
  此外,我們(men) 積極發揮行業(ye) 協會(hui) 作用,組織協會(hui) 參加國務院召開的行業(ye) 協會(hui) 季度座談會(hui) 及相關(guan) 調研,梳理形成關(guan) 於(yu) 協會(hui) 意見建議和各部門落實情況的專(zhuan) 題報告,得到了馬凱副總理的批示肯定。認真做好行業(ye) 準入管理,公告了相關(guan) 準入企業(ye) 名單。
  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產(chan) 業(ye) 政策司將以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圍繞《中國製造2025》和建設製造強國、網絡強國戰略,加快產(chan) 業(ye) 政策創新轉型,進一步明確產(chan) 業(ye) 政策作用領域,轉變產(chan) 業(ye) 政策作用手段,建立市場化、法治化工作機製,以淘汰落後、兼並重組推動化解產(chan) 能過剩,以培育製造業(ye) 單項冠軍(jun) 、引導管理創新促進企業(ye) 做精做優(you) ,以引導長江經濟帶、京津冀產(chan) 業(ye) 轉移持續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布局,以發展服務型製造和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加快製造、服務協同發展,從(cong) 而實現產(chan) 業(ye) 政策精準發力,加快新舊發展動能轉換,推動產(chan) 業(ye) 邁向中高端。
  一是依法依規淘汰落後產(chan) 能,多措並舉(ju) 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
  按照企業(ye) 主體(ti) 、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原則,會(hui) 同部際協調小組成員單位印發《關(guan) 於(yu) 利用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後產(chan) 能退出的指導意見》,構建多部門、多渠道、多標準協同工作格局。嚴(yan) 格控製過剩行業(ye) 新增產(chan) 能,指導各地做好建設項目產(chan) 能置換方案,加強監督檢查。按照積極穩妥降低企業(ye) 杠杆率工作聯席會(hui) 議製度的統一部署,配合牽頭部門,積極組織做好我部相關(guan) 降杠杆工作。
  二是推動產(chan) 業(ye) 重組升級,營造公平競爭(zheng) 環境
  進一步發揮企業(ye) 兼並重組部際協調機製作用,配合相關(guan) 部門抓好稅收、金融、職工安置等重點配套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和督促檢查。組織做好第二批製造業(ye) 單項冠軍(jun) 示範(培育)企業(ye) 論證公告,加強對公告企業(ye) 的指導、跟蹤和服務。認真組織工業(ye) 和信息化領域反壟斷審查工作,努力為(wei) 行業(ye) 發展營造公平競爭(zheng) 的市場環境。
  三是引導產(chan) 業(ye) 有序轉移,持續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布局
  製定發布《長江經濟帶產(chan) 業(ye) 轉移指南》,提出長江經濟帶11個(ge) 省市優(you) 先承接發展的產(chan) 業(ye) 方向。編製完成《長江經濟帶產(chan) 業(ye) 發展市場準入負麵清單》,引領長江經濟帶走出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道路。持續推動京津冀產(chan) 業(ye) 轉移和地區協同發展。推進產(chan) 業(ye) 轉移合作示範園區建設,通過示範引領提升區域合作水平。
  四是發展服務型製造和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營造融合發展生態
  繼續開展“服務型製造萬(wan) 裏行”活動。遴選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ye) 20家、示範項目40個(ge) 、示範平台20個(ge) 左右。繼續開展國家級工業(ye) 設計中心認定,新認定30餘(yu) 家,總數達100家左右。推動優(you) 秀工業(ye) 設計成果實現產(chan) 業(ye) 化,利用“世界工業(ye) 設計大會(hui) ”影響加快工業(ye) 設計領域國際交流合作。開展發展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課題研究,持續優(you) 化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發展環境。
  五是引導企業(ye) 創新管理、提質增效,提升企業(ye) 競爭(zheng) 能力
  組織開展企業(ye) 管理創新總結推廣活動,總結提煉和選擇一批示範成果通過多種形式予以推廣。組織“向企業(ye) 送管理”活動,聯合有關(guan) 中介組織、谘詢機構、專(zhuan) 家等,對企業(ye) 現場指導和管理診斷。選擇重點行業(ye) ,研究建立企業(ye) 提質增效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指導行業(ye) 協會(hui) 和地方組織對標專(zhuan) 項行動。組織編製企業(ye) 管理谘詢機構名錄。會(hui) 同國資委指導中國企業(ye) 聯係會(hui) 召開全國企業(ye) 管理創新大會(hui) 。
  六是推進工業(ye) 文化發展,塑造製造業(ye) 軟實力
  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推進工業(ye) 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做好政策宣貫,形成發展工業(ye) 文化的廣泛共識和良好社會(hui) 氛圍。與(yu) 各地主管部門建立工作聯係機製,通過上下聯動協同推進工業(ye) 文化發展。支持舉(ju) 辦工業(ye) 文化高峰論壇等活動。開展工業(ye) 遺產(chan) 情況摸底和認定試點工作,發布一批工業(ye) 遺產(chan) 名錄。
  七是創新產(chan) 業(ye) 政策思路,落實深化改革要求
  圍繞“產(chan) 業(ye) 政策要準”的要求,組織開展新時期發揮產(chan) 業(ye) 政策作用課題研究。著力建立市場化、法治化工作機製,推動道路機動車輛生產(chan) 管理條例立法等工作。研究跨領域政策組合問題,加強係統內(nei) 外的協調溝通配合。研究建立產(chan) 業(ye) 政策執行情況監督、評估機製,推動產(chan) 業(ye) 政策改進和完善。促進產(chan) 業(ye) 開放發展,做好本領域外資國家安全審查和中美投資協定談判負麵清單相關(guan) 工作。組織開展政策文件公平競爭(zheng) 審查,有序開展存量政策文件清理。進一步發揮行業(ye) 協會(hui) 作用,完善政府委托協會(hui) 工作機製,形成工業(ye) 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支撐力量。
—科技司—
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製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長陳因
  2016年主要工作
  2016年,科技司認真貫徹黨(dang) 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hui) 精神,切實履行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主體(ti) 責任,紮實開展“兩(liang) 學一做”學習(xi) 教育,深入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圍繞全麵實施《中國製造2025》,推進創新體(ti) 係建設,促進製造業(ye) 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產(chan) 業(ye) 創新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實施創新中心工程,提升產(chan) 業(ye) 創新能力。按照《中國製造2025》總體(ti) 部署,與(yu) 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聯合編製《製造業(ye) 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出台《關(guan) 於(yu) 完善製造業(ye) 創新體(ti) 係推進製造業(ye) 創新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統籌推進國家和省級製造業(ye) 創新中心建設。首家國家製造業(ye) 創新中心——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於(yu) 6月正式成立。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進入創建階段。各地方積極探索建設省級製造業(ye) 創新中心,目前,北京市、江蘇省、湖北省和廣東(dong) 省已經開展了19家省級創新中心的培育工作。
  二是加強發展規劃引導,構建產(chan) 業(ye) 創新體(ti) 係。召開全國工業(ye) 和信息化科技創新大會(hui) ,推進全係統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編製《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能力發展規劃(2016-2020年)》。聯合財政部新認定69家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ye) ,對2013年已認定示範企業(ye) 開展複核評價(jia) ,通過79家,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ye) 總數達到425家。新認定28家工業(ye) 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總數達到53家。
  三是參與(yu) 科技體(ti) 製改革,推進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推進科技重大專(zhuan) 項管理改革,加快科技項目管理專(zhuan) 業(ye) 機構改建工作,會(hui) 同科技部落實科技支撐《中國製造2025》重點任務。加強5G發展戰略研究,推動與(yu) 歐盟等國家和地區深化5G交流合作,聯合歐、美、日、韓產(chan) 業(ye) 界在華舉(ju) 辦第一屆全球5G大會(hui) 。編製《信息通信行業(ye) 發展規劃物聯網分冊(ce) (2016-2020年)》,加快物聯網優(you) 秀成果和案例應用推廣,支持無錫(國家)傳(chuan) 感網創新示範區等基地建設,成功舉(ju) 辦首屆世界物聯網博覽會(hui) 。印發車聯網創新發展方案,加快製定標準體(ti) 係建設指南,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和地方共建車聯網測試基地,推進中德車聯網合作。
  四是落實標準改革要求,服務產(chan) 業(ye) 發展需要。整合精簡3052項強製性標準、啟動了4萬(wan) 項推薦性標準複審。圍繞產(chan) 業(ye) 發展重點批準發布了2275項行業(ye) 標準,完成了兩(liang) 化融合管理體(ti) 係核心標準和20項集成電路領域軍(jun) 民通用標準的製定,啟動了數字化車間、工業(ye) 雲(yun) 等一批智能製造核心標準的研製,進一步優(you) 化完善了標準體(ti) 係,發揮了標準在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中的規範、指導和引領作用。支持176項由我國主導的國際標準,其中50項已正式成為(wei) 國際標準,進一步提升我國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的國際競爭(zheng) 力。
  五是強化知識產(chan) 權運用,夯實產(chan) 業(ye) 技術基礎。編製《2016年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知識產(chan) 權推進計劃》,指導企業(ye) 組建移動智能終端知識產(chan) 權聯盟,推動籌建集成電路知識產(chan) 權運營基金,建立知識產(chan) 權風險協同防禦和應對機製。製定《製造業(ye) 創新中心知識產(chan) 權指南》。開展產(chan) 業(ye) 知識產(chan) 權協同運用推進行動,指導企業(ye) 建立知識產(chan) 權管理製度,推動知識產(chan) 權政策與(yu) 創新政策對接。麵向《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部署開展產(chan) 業(ye) 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申報工作,2016年確定19家單位入選首批產(chan) 業(ye) 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名錄,涵蓋機械、電子、通信、化工、有色、輕工、建材、航天、航空、冶金、紡織11個(ge) 行業(ye) 。開展工業(ye) 和通信業(ye) 計量工作,推動構建行業(ye) 計量工作體(ti) 係,安排行業(ye) 計量技術規範製修訂項目104項。推薦國家科技獎勵項目25個(ge) ,開展科技成果鑒定24項。
  六是加快質量品牌建設,促進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聯合編製《促進裝備製造業(ye) 質量品牌提升專(zhuan) 項行動指南》《裝備製造業(ye) 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圍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組織開展質量升級活動。新核定工業(ye) 產(chan) 品質量控製和技術評價(jia) 實驗室23家,引導產(chan) 業(ye) 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為(wei) 工業(ye) 企業(ye) 開展質量改進谘詢和診斷服務。積極爭(zheng) 取中央財政資金在高檔數控機床、機器人領域解決(jue) 關(guan) 鍵部件可靠性等非競爭(zheng) 性共性質量技術問題,推動形成技術應用的擴散機製。持之以恒地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新增質量標杆33項,企業(ye) 采用先進質量管理方法的意識不斷增強。積極開展產(chan) 業(ye) 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示範工作,2016年確定了工業(ye) 品牌培育示範企業(ye) 76家,產(chan) 業(ye) 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單位38個(ge) 、區域品牌建設示範單位6個(ge) ,形成了一批區域品牌建設示範經驗,對產(chan) 業(ye) 集群轉型升級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科技創新工作要按照“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和“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的要求,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堅持把創新擺在工業(ye) 和信息化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質量第一,落實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任務,實施製造業(ye) 創新中心工程,加快產(chan) 業(ye) 創新體(ti) 係建設,促進科技成果產(chan) 業(ye) 化。
  一是統籌推進國家和省級製造業(ye) 創新中心建設,圍繞《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加快布局國家製造業(ye) 創新中心,指導和鼓勵各地結合自身具有比較優(you) 勢的產(chan) 業(ye) 領域開展省級製造業(ye) 創新中心建設。組織實施《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能力發展規劃(2016-2020年)》。聯合財政部繼續開展2017年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ye) 認定,做好已認定示範企業(ye) 的複核評價(jia) ,擴大示範企業(ye) 輻射影響力度。組織實施2017年工信部重點實驗室認定工作,加強對已認定重點實驗室管理。聚焦產(chan) 業(ye) 發展未來2~3年內(nei) 亟需解決(jue) 的關(guan) 鍵共性技術,修訂《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7年)》。
  二是加快推動科技支撐《中國製造2025》,推動部署《中國製造2025》相關(guan) 領域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zhuan) 項,完成工信部科技項目管理專(zhuan) 業(ye) 機構改建工作。積極參與(yu) “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推動天地一體(ti) 化信息網絡等重大項目工作啟動實施,促進其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緊密銜接。加快融合性領域高技術發展,積極推動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統籌協調5G推進工作,深化5G國際合作。持續推動物聯網技術、產(chan) 業(ye) 、標準發展,推動在重點領域的規模化應用。加快車聯網創新發展,推動車聯網標準體(ti) 係建設、公共服務平台和試點示範等工作。
  三是統籌推進重點領域標準體(ti) 係建設工作,落實提高質量標準工作,組織實施製造業(ye) 標準化提升計劃,重點推進智能製造、綠色製造、工業(ye) 基礎等標準化提升工程。進一步加快國際標準的轉化工作,提升標準國際接軌程度。加大對我國企業(ye) 主導或參與(yu) 國際標準製定的支持力度,提升我國在國際標準化工作中的話語權。推進標準化工作服務於(yu) “一帶一路”建設。
  四是推動建立聯合保護、風險分擔、開放共享的知識產(chan) 權協同運用機製,開展重點領域知識產(chan) 權保護和協同預警機製建設,鼓勵引導知識產(chan) 權專(zhuan) 業(ye) 機構麵向產(chan) 業(ye) 鏈提供高效優(you) 質的服務。繼續推動產(chan) 業(ye) 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支持開展重點領域計量校準、試驗驗證共性技術研究。支持和鼓勵建立形式多樣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台,支持部屬高校和各地開展多種形式的產(chan) 學研對接展洽活動。
  五是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和技術。組織一批行業(ye) 非競爭(zheng) 性質量共性技術問題攻關(guan) 及應用推廣項目,提升工業(ye) 產(chan) 品的實物質量水平。不斷創新工業(ye) 企業(ye) 品牌培育組織方式,規範引導更多服務機構參與(yu) 企業(ye) 品牌培育工作,加強對質量品牌信息平台建設工作的指導,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工業(ye) 產(chan) 品質量控製和技術評價(jia) 實驗室。圍繞提升製造業(ye) 競爭(zheng) 能力,持續推進工業(ye) 企業(ye) 品牌培育和產(chan) 業(ye) 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示範工作。
  在新的一年裏,我們(men) 要不斷增強“四個(ge) 意識”,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和全國科技創新大會(hui) 精神,按照年度全國工業(ye) 和信息化工作會(hui) 議和全國工業(ye) 和信息化科技創新大會(hui) 的部署,齊心協力,開拓進取,紮實推進創新工作,以優(you) 異成績迎接黨(dang) 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節能與(yu) 綜合利用司—
綠色製造全麵起步,工業(ye) 綠色轉型步伐加快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節能與(yu) 綜合利用司司長高雲(yun) 虎
  2016年主要工作
  2016年,節能與(yu) 綜合利用司認真落實《中國製造2025》全麵推行綠色製造的要求,紮實推進工業(ye) 節能與(yu) 綠色發展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預計全年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約5%、單位工業(ye) 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約5.3%,能夠完成年度目標。綠色製造開局良好,積極推動實現了一批理念性的創新、製度性的創新、措施性的創新。
  一是加快推進工業(ye) 綠色轉型提升,開創綠色製造工作新局麵。堅持把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作為(wei) 工作中心和重心,穩步推進綠色製造工程頂層設計。一年來,發布第一個(ge) 聚焦工業(ye) 綠色轉型的《工業(ye) 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工業(ye) 綠色發展的總體(ti) 思路、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進一步加強工業(ye) 綠色發展宏觀指導。發布第一個(ge) 聚焦製造業(ye) 綠色提升的《綠色製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推進綠色製造體(ti) 係建設。首次組織實施綠色製造工程專(zhuan) 項,利用中央財政資金支持了一批聯合體(ti) 推進綠色設計平台建設、綠色關(guan) 鍵工藝突破、綠色供應鏈構建。會(hui) 同國標委加快綠色製造相關(guan) 標準製訂和發布,以標準為(wei) 引領帶動企業(ye) 綠色轉型,完善工業(ye) 節能與(yu) 綜合利用領域標準。在前期工作基礎上,深入開展工業(ye) 綠色低碳試點示範,組織實施綠色製造專(zhuan) 項行動,推動11個(ge) 區域工業(ye) 綠色轉型發展、51家國家低碳工業(ye) 園區試點建設,會(hui) 同中國工程院組織赴甘肅蘭(lan) 州、內(nei) 蒙古包頭、寧夏銀川、青海西寧等地開展綠色製造“院士專(zhuan) 家行”活動。
  二是著力強化工業(ye) 節能法製建設,健全工業(ye) 節能監察新機製。發布第一個(ge) 工業(ye) 節能領域部門規章《工業(ye) 節能管理辦法》,界定了工業(ye) 節能概念和管理職責,健全了工業(ye) 節能管理體(ti) 係,細化了工業(ye) 節能管理手段,對工業(ye) 企業(ye) 特別是重點用能企業(ye) 節能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切實加強工業(ye) 節能管理。首次設立節能監察專(zhuan) 項,加強工業(ye) 節能監察體(ti) 製機製建設,節能監察對落實國家重大產(chan) 業(ye) 政策和規範市場環境的支撐作用日益增強。組織31個(ge) 省區市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以及近2萬(wan) 人的節能監察隊伍,對全國範圍4131家重點用能企業(ye) 實施了國家重大工業(ye) 節能專(zhuan) 項監察,重點抓好鋼鐵行業(ye) 能耗專(zhuan) 項檢查、重點行業(ye) 能耗限額標準貫標專(zhuan) 項監察以及電解鋁、水泥行業(ye) 階梯電價(jia) 政策執行專(zhuan) 項監察,通過強化能耗限額標準貫徹落實,推動工業(ye) 企業(ye) 、地方主管部門加強技術改造力度。組織專(zhuan) 項檢查組,對20省區市進行督查。一次性培訓2000名節能監察業(ye) 務骨幹。在鋼鐵行業(ye) 能耗專(zhuan) 項檢查中,全麵核查具有冶煉能力的鋼鐵企業(ye) 568家,發現一批存在部分工序超標等違規行為(wei) 的企業(ye) ,督促企業(ye) 落實整改,有力地配合了鋼鐵化解過剩產(chan) 能工作。
  三是大力推廣先進技術工藝,打造傳(chuan) 統製造業(ye) 清潔化改造新格局。聯合財政部實施重點行業(ye) 揮發性有機物削減行動計劃,指導地方圍繞重點行業(ye) 、重點領域實施揮發性有機物削減計劃,支持26個(ge) 高風險汙染物削減項目。加強有毒有害汙染控製,印發《電器電子產(chan) 品有害物質限製使用管理辦法》,發布三批汽車禁用物質要求符合性情況名單,控製和減少電器電子產(chan) 品和汽車產(chan) 品對環境造成的汙染。聯合科技部、環境保護部等發布《國家鼓勵的有毒有害原料(產(chan) 品)替代品目錄(2016年版)》,從(cong) 源頭減少有毒有害原料(產(chan) 品)使用。聯合環保部推行水汙染防治重點行業(ye) 清潔生產(chan) 技術方案,指導地方在造紙等11個(ge) 重點行業(ye) 實施清潔生產(chan) 水平提升行動。第一次啟動生態信息化工程,構建工業(ye) 領域生態信息共享平台。開展長三角、珠三角清潔生產(chan) 能力提升培訓計劃,組織首批近300家單位、3500多人開展在線培訓。實施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完善取水定額和節水型企業(ye) 標準,推動水效對標達標,支持一批高耗水企業(ye) 開展節水技術改造,積極推動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加強非常規水資源利用。
  四是繼續加大行業(ye) 規範管理力度,營造資源綜合利用新環境。加強對廢鋼鐵加工行業(ye) 事中事後監管,修訂廢鋼鐵加工行業(ye) 準入條件。發布《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ye) 規範條件》和《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ye) 規範公告管理暫行辦法》,組織編製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產(chan) 品溯源管理實施方案,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研究製定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環保裝備製造等行業(ye) 規範條件。發布一批符合輪胎翻新行業(ye) 、廢輪胎綜合利用行業(ye) 、廢塑料綜合利用行業(ye) 等規範條件的企業(ye) 名單。實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ye) 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工程,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建設44個(ge) 示範工程項目,帶動區域資源綜合利用產(chan) 業(ye) 與(yu) 生態協同發展。國家第一次支持在貴州省開展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ti) 廢物試點示範,建立健全水泥窯協同處置長效機製。推動河北承德等12個(ge) 工業(ye) 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建設,引導資源綜合利用產(chan) 業(ye) 集聚發展。會(hui) 同財政部、商務部、科技部開展電器電子產(chan) 品生產(chan) 者責任延伸試點工作。組織開展再製造產(chan) 品認定,編製《再製造產(chan) 品目錄(第六批)》。
  五是積極開展綠色製造評價(jia) ,壯大綠色製造新產(chan) 業(ye) 。支持企業(ye) 開展工業(ye) 產(chan) 品綠色設計,發布兩(liang) 批99家生態(綠色)設計試點企業(ye) 以及119種綠色設計產(chan) 品名錄,引導企業(ye) 生產(chan) 方式、消費模式向綠色低碳、清潔安全轉變。首次利用綠色信貸支持300個(ge) 綠色製造項目。深化綠色製造評價(jia) 與(yu) 服務,評選確定第一批35家工業(ye) 節能與(yu) 綠色發展評價(jia) 中心,大力培育新動能,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社會(hui) 組織作用。組織開展節能服務進企業(ye) 活動,推動節能服務公司與(yu) 工業(ye) 企業(ye) 緊密對接,將先進技術、裝備引入工業(ye) 企業(ye) 。會(hui) 同水利部積極推廣國家鼓勵的工業(ye) 節水工藝、技術、裝備,加強工業(ye) 節水技術交流,提高企業(ye) 節水意識,增強節水能力,推廣合同節水新模式、新服務。組織編製《工業(ye) 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裝備目錄》,確定77項工業(ye) 固廢及再生資源領域綜合利用技術裝備。支持開展重大節能環保裝備產(chan) 業(ye) 化示範,完成“廢液晶屏資源化技術裝備”“蓄熱式電石生產(chan) 新工藝”“生活垃圾無熱載體(ti) 蓄熱式旋轉床熱解成套技術”等一批節能環保裝備科技成果鑒定,促進先進適用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的產(chan) 業(ye) 化應用和推廣,積極培育發展綠色製造產(chan) 業(ye) 。深入推進四省一市甲醇汽車試點工作,山西晉中甲醇汽車試點工作完成驗收。
  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是落實“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全係統要堅持把推進工業(ye) 綠色發展作為(wei) 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和《中國製造2025》要求的硬任務,認真貫徹落實《工業(ye) 綠色發展規劃(2016年-2020年)》和《綠色製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持續加大工作力度,全麵推行綠色製造,為(wei) 確保完成國家“十三五”工業(ye) 綠色發展目標打下良好基礎。
  一是加快推動綠色製造體(ti) 係構建
  全麵落實製造強國建設戰略,組織實施好綠色製造工程,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繼續實施綠色製造專(zhuan) 項,加強綠色製造體(ti) 係宣傳(chuan) ,積極倡導綠色發展理念,建立綠色製造評價(jia) 機製,開發綠色產(chan) 品,建設百家綠色示範工廠,深化百家生態設計企業(ye) 試點,發布百項綠色設計產(chan) 品名錄,推進建設一批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綠色轉型城市,完善綠色製造標準體(ti) 係,推進“互聯網+綠色製造”,推動建立綠色製造服務平台,促進綠色生產(chan) 和綠色消費。
  二是進一步推進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綠色化改造
  緊緊圍繞製造業(ye) 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chan) 水平提升,實施重點區域流域生產(chan) 過程清潔化改造、重點行業(ye) 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改造、高耗水行業(ye) 水資源利用高效化改造等行動計劃,推進落實揮發性有機物削減行動計劃、水汙染防治重點行業(ye) 清潔生產(chan) 技術推行方案、長江經濟帶工業(ye) 綠色發展等實施方案,大力推進節能、節水、清潔生產(chan) 技術改造。
  三是不斷完善節能與(yu) 綠色發展新機製
  繼續利用綠色信貸、專(zhuan) 項建設基金等支持工業(ye) 節能與(yu) 綠色發展相關(guan) 項目,實施能效、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發布節能、低碳、節水、綜合利用等技術裝備目錄,推廣先進適用技術裝備。進一步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加強節監察機構和隊伍建設,組織開展專(zhuan) 項監察。推動資源循環綠色發展示範工程建設,推進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行業(ye) 規範管理。積極鼓勵和探索用能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節能量交易、綠色金融等市場化新機製,激發節能減排動力。
  四是深入推進綠色製造試點示範
  深化區域工業(ye) 綠色轉型發展、工業(ye) 領域煤炭高效清潔利用、低碳工業(ye) 園區、綠色設計企業(ye) 、再製造等試點工作,樹立典型發展模式和標杆企業(ye) ,引導各地區、各行業(ye) 綠色轉型。加快京津冀等重點區域工業(ye) 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開展試點和產(chan) 品溯源管理工作,推進電器電子產(chan) 品生產(chan) 者責任延伸試點。
—安全生產(chan) 司—
認真學習(xi) 係列講話精神,紮實做好安全生產(chan) 工作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安全生產(chan) 司司長肖春泉
  2016年主要工作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安全生產(chan) 工作,多次強調安全生產(chan) 事關(guan) 人民福祉,事關(guan) 經濟社會(hui) 發展大局,要求牢固樹立安全生產(chan) 的觀念,處理好安全和發展的關(guan) 係,堅持發展不能以犧牲安全為(wei) 代價(jia) 。李克強總理要求各地區各部門以更大的努力、更有效的舉(ju) 措、更完善的製度,做好安全生產(chan) 各項工作。工信部黨(dang) 組堅決(jue) 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係列重要指示,把以人為(wei) 本、安全發展的理念落到實處,認真研究部署安全生產(chan) 工作。
  安全生產(chan) 司按照部黨(dang) 組工作部署,在民爆行業(ye) 安全監管、指導工業(ye) 行業(ye) 安全生產(chan) 工作、推動發展安全產(chan) 業(ye) 、嚴(yan) 格履行禁化武國際公約等方麵,全方位開展了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
  一是紮紮實實做好民爆行業(ye) 安全監管工作。
  履行好民爆行業(ye) 安全監管職責。近幾年來,由於(yu) 市場需求萎縮,民爆物品供大於(yu) 求的矛盾日益凸顯,企業(ye) 間競爭(zheng) 加劇,一些地方出現惡性競爭(zheng) 勢頭,個(ge) 別企業(ye) 出現了安全投入減少現象,生產(chan) 安全隱患增加。為(wei) 了確保生產(chan) 安全,一年裏,安全生產(chan) 司根據不同情況、在不同時段組織開展了行之有效的安全檢查督查活動。在部署了全覆蓋全國安全大檢查基礎上,組織人員赴河北、內(nei) 蒙古、山西、江西等10餘(yu) 省份進行了督查,推動地方安全監管責任落實到位。另外,在一些重要時段,對民爆行業(ye) 安全生產(chan) 工作進行再部署、再督促。對個(ge) 別非法生產(chan) 民爆物品企業(ye) 進行了處置,維護了民爆行業(ye) 生產(chan) 安全平穩勢頭。
  運用好智能製造提高本質安全水平。按照部黨(dang) 組“機器換人、自動化減人”的部署,大力推動民爆行業(ye) 生產(chan) 方式由“製造”向“智造”轉變,提升技術和信息化含量,著力推進民爆生產(chan) 線智能化、自動化生產(chan) 。目前,全行業(ye) 90%以上工業(ye) 炸藥生產(chan) 線引入了連續化、自動化炸藥生產(chan) 技術,50%以上工業(ye) 雷管生產(chan) 線采用了自動裝填、人機隔離的生產(chan) 工藝,73家生產(chan) 企業(ye) 在炸藥包裝環節引進了220台智能包裝機器人,減人千餘(yu) 名。
  謀劃好民爆行業(ye) 長遠安全。組織編製了《民用爆炸物品行業(ye) 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安全發展為(wei) 指導思想,製定了行業(ye) 科技進步、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智能製造和信息化建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等八大方麵的實施路徑和發展目標,為(wei) 實現民爆行業(ye) 的安全、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是大力推進安全產(chan) 業(ye) 發展。
  創新產(chan) 融合作模式,積極引導社會(hui) 資本集聚,培育安全產(chan) 業(ye) 。安全產(chan) 業(ye) 是為(wei) 安全生產(chan) 、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活動提供專(zhuan) 用技術、產(chan) 品和服務的產(chan) 業(ye) 。自2011年國務院將安全產(chan) 業(ye) 納入國家重點支持的戰略性產(chan) 業(ye) 以來,我國安全產(chan) 業(ye) 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工信部聯合國家安全生產(chan) 監督管理總局、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聯合簽署了《促進安全產(chan) 業(ye) 發展的戰略合作協議》(簡稱《協議》),通過國家產(chan) 業(ye) 政策,引導社會(hui) 資本,為(wei) 企業(ye) 提供多種融資渠道。在《協議》指導下,140多家企業(ye) 已與(yu) 銀行、基金、保險等金融機構開展了對接,總規模為(wei) 50億(yi) 元的國內(nei) 首支地方安全產(chan) 業(ye) 發展投資基金落戶徐州,探索出一條政府與(yu) 社會(hui) 資本合作培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新途徑。
  優(you) 化政策環境,大力推動安全產(chan) 業(ye) 集聚發展。工信部會(hui) 同國家安全生產(chan) 監督管理總局出台了《關(guan) 於(yu) 促進安全產(chan) 業(ye) 發展的指導意見》,並配合財政部、國家安全生產(chan) 監督管理總局修訂了《安全生產(chan) 專(zhuan) 用設備所得稅優(you) 惠目錄》,努力為(wei) 安全產(chan) 業(ye) 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徐州、營口、合肥、濟寧等地先後開展了國家安全產(chan) 業(ye) 示範園區創建工作,其中,徐州於(yu) 2016年10月成為(wei) 第一個(ge) 國家安全產(chan) 業(ye) 示範區。
  引導企業(ye) 創新商業(ye) 模式,全力推進先進安全裝備示範應用。針對道路交通、建築、礦山、危化品等重點領域安全生產(chan) 事故頻發的問題,從(cong) 源頭治理入手,通過引導企業(ye) 與(yu) 保險、租賃等金融機構合作,探索創新商業(ye) 模式,推動先進、可靠安全裝備的示範應用。目前,汽車主動安全產(chan) 品、智能安全建築腳手架、礦山安全裝備、危化品阻隔防爆安全裝備等一批安全技術和裝備已在各地開展示範應用。
  三是做好禁化武履約工作,維護社會(hui) 公共安全和負責任大國形象。
  依法加強監控化學品管理,夯實履約工作基礎。切實落實國務院“放管服”要求,修訂完善《〈監控化學品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積極配合國務院審改辦做好監控化學品行政許可審查工作。依法實施監控化學品設施建設、生產(chan) 、使用和進出口等行政許可,不斷提高審批效率和服務水平,同時針對我國監控化學品企業(ye) 數量多、中小企業(ye) 占主體(ti) 、行業(ye) 集中度低等特點,在保障發展和嚴(yan) 格履約的前提下,結合化工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強化規劃、安全、環保和產(chan) 業(ye) 政策約束,積極推動兼並重組、向園區轉移聚集,組織專(zhuan) 家指導和幫助企業(ye) 解決(jue) 了大量履約困難和問題,促進了企業(ye) 產(chan) 品技術改進和經營管理水平提升。完善事中事後監管措施,國家禁化武辦連續3年在全國組織開展了監控化學品監督檢查,提高了地方主管部門的監管意識和企業(ye) 的履約意識,夯實了履約基礎。
  嚴(yan) 格履行禁化武公約,維護負責任大國形象。2016年國家禁化武辦加強與(yu) 地方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以及外交、國防、公安、海關(guan) 、交通等相關(guan) 部門的工作配合和溝通協調,認真製定工作預案,按時完成了2次國家宣布並順利通過國際禁化武組織對我國工業(ye) 設施的28次現場視察,協助完成10次日遺化武銷毀視察。嚴(yan) 格執行聯合國安理會(hui) 決(jue) 議,加強宣傳(chuan) 培訓,從(cong) 源頭做好防擴散工作,未發生擴散事件。積極參加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締約國大會(hui) 、執理會(hui) 和地區性履約國際會(hui) 議,深入參與(yu) 各項議題討論,積極發揮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的作用,維護國際公平正義(yi) 。加強國際交流與(yu) 合作,努力發揮履約平台作用,組織中國石油和化學聯合會(hui) 、中國監控化學品協會(hui) 、重點監控化學品企業(ye) 等參加化工安全與(yu) 安保國際交流,為(wei) 企業(ye) 參與(yu) “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服務。
  加強宣傳(chuan) 引導,營造濃厚履約氛圍。為(wei) 提高《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社會(hui) 知曉度,全麵履行公約義(yi) 務,國家禁化武辦集中開展了多層次履約宣傳(chuan) 工作,編輯出版《中國履行〈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年度報告》,舉(ju) 辦履約專(zhuan) 題展覽和履約流動展進企業(ye) 活動,印製散發履約宣傳(chuan) 手冊(ce) 和宣傳(chuan) 畫,在部門戶網站設置固定宣傳(chuan) 專(zhuan) 欄,充分利用報紙等傳(chuan) 統媒體(ti) 、網絡等新興(xing) 媒體(ti) 擴大傳(chuan) 播。幾年來堅持不懈地開展宣傳(chuan) 工作,社會(hui) 各界對履約的認知程度和企業(ye) 履約意識明顯提高,禁化武履約工作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
  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安全生產(chan) 工作將繼續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推進安全生產(chan) 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按照管行業(ye) 必須管安全、管業(ye) 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chan) 經營必須管安全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重新梳理工業(ye) 和信息化係統安全生產(chan) 工作改革思路,把安全生產(chan) 工作融入行業(ye) 規劃、產(chan) 業(ye) 政策、法規標準、行政許可等工作中。
  按照2017年全國工業(ye) 和信息化工作會(hui) 議部署,安全生產(chan) 司將不斷創新進取,緊密圍繞《中國製造2025》、兩(liang) 化深度融合等部中心工作,深化民爆行業(ye) 安全專(zhuan) 項整治行動,深入開展重點行業(ye) 隱患排查治理,采取政策鼓勵與(yu) 市場引導相結合方式推進安全產(chan) 業(ye) 發展,加強監控化學品管理及禁化武履約法規製度建設,以紮實的工作迎接黨(dang) 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
—原材料工業(ye) 司—
加快培育發展新材料產(chan) 業(ye) ,突破一批關(guan) 鍵高端品種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ye) 司司長周長益
  2016年主要工作
  新材料是製造強國和國防科工的基礎和支撐,是原材料工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材料產(chan) 業(ye) 發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明確指出,新材料產(chan) 業(ye) 必將成為(wei) 未來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發展的基石和先導。李克強總理多次提出要把新材料等培育成主導產(chan) 業(ye) 。馬凱副總理今年專(zhuan) 程赴江蘇、浙江和北京開展調研,並召開座談會(hui) 專(zhuan) 題研究新材料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問題。在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各有關(guan) 方麵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新材料產(chan) 業(ye) 取得了長足進步,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優(you) 勢企業(ye) 日益壯大,整體(ti) 實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科技工業(ye) 建設。
  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新材料產(chan) 業(ye) 總產(chan) 值由2010年的0.65萬(wan) 億(yi) 元增至2015年的近2萬(wan) 億(yi) 元,年均增速24%。空間布局日趨合理,產(chan) 業(ye) 集聚效應不斷增強,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新材料綜合性產(chan) 業(ye) 集群優(you) 勢突出,中西部地區一批特色鮮明的新材料產(chan) 業(ye) 基地初具規模。已累計設立了北京石化新材料、包頭稀土新材料、陝西有色金屬新材料等48個(ge) 新材料重點領域的產(chan) 業(ye) 基地。
  創新能力穩步增強。聯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發布了“關(guan) 鍵材料升級換代”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組織實施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新材料專(zhuan) 項,支持稀土稀有金屬材料、高溫合金、碳纖維及複合材料、電池材料、膜材料等關(guan) 鍵材料的產(chan) 業(ye) 化和示範應用,推動完善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產(chan) 學研用相互結合的新材料創新體(ti) 係。新材料國家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ye) 技術中心和科研院所實力大幅提升,在重大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中的促進作用日益突出。實施高端材料和新材料保障工程,建設了一批技術水平先進的產(chan) 業(ye) 化項目。
  重點新材料發展取得突破。實施高端材料和新材料保障工程,圍繞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重大需求,建設了一批技術水平先進的產(chan) 業(ye) 化項目,大力推進重點新材料規模化發展。支持組建碳纖維、電子化學品等產(chan) 業(ye) 發展聯盟。先進半導體(ti) 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領域加速發展,高性能鋼鐵材料、輕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產(chan) 品結構不斷優(you) 化,有效支撐了高速鐵路、載人航天、海洋工程、能源裝備等領域的發展。金屬靶材製備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T700、T800碳纖維技術成熟度分別達到7級和6級。飛機專(zhuan) 用第三代鋁鋰合金、百萬(wan) 千瓦級核電用U型管、矽襯底LED材料、大尺寸石墨烯薄膜等一批先進產(chan) 品填補了國內(nei) 空白。
  行業(ye) 管理基礎不斷夯實。會(hui) 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加快新材料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切實加強對地方工作的指導。組織編製了《新材料產(chan) 業(ye) 發展指南》,已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成立了國家新材料產(chan) 業(ye) 發展專(zhuan) 家指導委員會(hui) ,在決(jue) 策智庫上強化了部門協同。積極推進新材料首批次機製建設,製訂了《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範指導目錄》。編製《新材料技術成熟度等級劃分及定義(yi) 》標準草案,已經國家標準委批準正式立項為(wei) 國家標準。聯合黑龍江省舉(ju) 辦第四屆中國國際新材料產(chan) 業(ye) 博覽會(hui) ,搭建政產(chan) 學研用交流合作平台。印發《2016年度民機鋁材上下遊合作機製重點任務及分工》,研究化工新材料進口替代工作方案,積極推進石墨烯產(chan) 業(ye) 化應用,支持軍(jun) 民共用新材料發展。
  但也要看到,我國新材料產(chan) 業(ye) 仍處於(yu) 培育發展階段,核心技術與(yu) 專(zhuan) 用裝備水平相對落後,低端品種產(chan) 能相對過剩,關(guan) 鍵材料保障能力不足,產(chan) 品性能穩定性亟待提高,產(chan) 學研用合作不緊密,創新鏈條不完善,標準、計量和管理體(ti) 係不健全等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jue) ,新材料仍然是製約製造強國建設的瓶頸。
  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要認真貫徹國務院新材料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專(zhuan) 題會(hui) 議精神,以滿足《中國製造2025》重大技術裝備需求和軍(jun) 民共用新材料為(wei) 主攻方向,全麵落實《新材料產(chan) 業(ye) 發展指南》,進一步完善產(chan) 業(ye) 發展支撐體(ti) 係,加快突破一批關(guan) 鍵高端品種,推動新材料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不斷邁上新台階。
  (一)加強部門協調配合
  貫徹落實馬凱副總理在國務院專(zhuan) 題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國家新材料產(chan) 業(ye) 發展領導小組指導下,係統研究解決(jue) 新材料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大問題,加強政策協調配合,強化各部門專(zhuan) 項資金和重大項目的銜接,創新管理、強化服務,形成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充分發揮國家新材料產(chan) 業(ye) 發展專(zhuan) 家指導委員會(hui) 作用,為(wei) 行業(ye) 規劃、產(chan) 業(ye) 政策、重大工程等提供谘詢建議。加強對地方新材料產(chan) 業(ye) 發展的宏觀指導和信息引導。支持建立中國新材料行業(ye) 協會(hui) 和一批產(chan) 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新材料產(chan) 業(ye) 聯盟,集中優(you) 勢資源推動新材料研發、工程化、產(chan) 業(ye) 化與(yu) 應用。
  (二)研究落實專(zhuan) 項政策
  會(hui) 同財政部、保監會(hui) 開展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chang) 機製試點,解決(jue) 我國新材料產(chan) 業(ye) 長期存在的“好材不敢用”問題。推動實施“重點新材料研發及應用”重大工程,集中突破一批戰略關(guan) 鍵材料。加大“工業(ye) 轉型升級(中國製造2025)項目”對新材料產(chan) 業(ye) 的支持力度,促進新材料產(chan) 業(ye) 化和推廣應用。研究設立新材料產(chan) 業(ye) 投資基金,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廣泛吸引地方和社會(hui) 資本投資新材料產(chan) 業(ye) 。
  (三)強化新材料產(chan) 業(ye) 協同創新體(ti) 係建設
  加強新材料基礎研究、產(chan) 業(ye) 化和應用技術研究的統籌銜接,完善創新鏈條的薄弱環節。統籌需求導向與(yu) 超前探索,加快構建以龍頭企業(ye) 為(wei) 主導、科研機構為(wei) 支撐、產(chan) 學研用相互促進的協同創新體(ti) 係,強化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chan) 業(ye) 化的統籌銜接。整合完善創新資源,組建新材料製造業(ye) 創新中心、新材料性能測試評價(jia) 中心,建立新材料產(chan) 業(ye) 計量服務體(ti) 係。統籌布局和建設材料基因工程重大共性技術研究平台,充分依托現有科研機構,組建材料基因工程專(zhuan) 業(ye) 化研究中心,形成重點新材料創新基礎和開發共享的公共平台,降低新材料研發成本,縮短新材料研發應用周期。
  (四)加快重點領域新材料發展
  認真貫徹落實《新材料產(chan) 業(ye) 發展指南》,發揮市場需求對新材料開發應用的引導作用,以《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和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急需的關(guan) 鍵材料為(wei) 主攻方向,堅持有所為(wei) 有所不為(wei) ,聚焦重點方向、重點企業(ye) 和重點地區,著力促進供需對接與(yu) 上下遊協作配套,抓緊突破一批材料品種,形成一批典型應用示範成果。編製《促進化工新材料進口替代實施方案》,以發展碳纖維及複合材料、電子化學品、推動高端工程塑料在裝備中的應用為(wei) 突破口,促進化工新材料進口替代。
  (五)夯實公共平台基礎
  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研究推進產(chan) 用平台、測試評價(jia) 平台、參數庫平台和資源共享平台等4個(ge) 平台建設。提出新材料生產(chan) 應用示範平台組建方案,在核電材料、航空材料、集成電路材料等領域啟動相關(guan) 平台建設。組建新材料測試評價(jia) 聯盟,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大專(zhuan) 院校、研發機構、大型企業(ye) 和計量測試機構,建立一批高水平、開放式檢測評價(jia) 中心。加快製定數據采集和共享製度,建立一批材料數據庫、工藝參數庫、工藝知識庫。統籌新材料國家製造業(ye) 創新中心整體(ti) 布局,在石墨烯等重點領域,擬訂中心建設方案。
  (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加快出台《新材料技術成熟度等級劃分及定義(yi) 》國家標準,研究碳纖維等其他領域的技術成熟度評價(jia) 標準,建立評價(jia) 標準體(ti) 係,為(wei) 政策製定、社會(hui) 投資、用戶選材等提供依據。在新材料企業(ye) 、園區、聯盟開展新材料產(chan) 業(ye) 標準化試點工作,進一步完善新材料產(chan) 業(ye) 標準體(ti) 係,創新標準化工作機製和管理體(ti) 製。完善體(ti) 製機製,加快人才培育,在推進新材料學科建設,健全激勵政策,加快國內(nei) 新材料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的同時,多渠道招募引進國際人才,為(wei) 我國新材料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裝備工業(ye) 司—
 貫徹實施《中國製造2025》,推動裝備製造業(ye) 轉型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ye) 司司長李東(dong)
  2016年主要工作
  裝備製造業(ye) 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chan) 業(ye) ,是建設製造強國的重中之重,是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和科技創新的主戰場。2016年全行業(ye) 貫徹實施《中國製造2025》,圍繞穩增長、調結構、轉型升級、降本增效的中心任務,堅持創新驅動,加快智能轉型,突出高端引領,強化基礎支撐,推動了裝備工業(ye) 平穩增長和提質增效,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一)加快推動技術創新
  一是繼續實施高檔數控機床與(yu) 基礎製造裝備重大專(zhuan) 項,編製完成“十三五”計劃,積極推動專(zhuan) 項概算調整。二是繼續實施大型飛機重大專(zhuan) 項,大客發動機驗證機通過了初步設計評審,C919大型客機年底基本具備首飛條件。三是全麵啟動實施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重大專(zhuan) 項。成立了專(zhuan) 項領導小組及辦公室以及專(zhuan) 家谘詢委,建立了專(zhuan) 項“兩(liang) 總”係統。編製下發《專(zhuan) 項管理辦法》,協調確定基礎研究管理模式。落實了航空發動機項目和重型燃機項目主要實施責任主體(ti) 。四是繼續實施民機科研計劃,按照國際適航安全標準研製的兩(liang) 架ARJ21新型渦扇支線客機正式投入商業(ye) 運營,AG600大型滅火救援水陸兩(liang) 棲飛機7月實現總裝下線,運12F輕型多用途通用飛機獲得美國聯邦航空局適航證,直15實現首飛。五是繼續實施高技術船舶科研計劃,推進深海空間站重大科技項目、智慧海洋工程建設方案論證。船用低速機創新工程獲國務院批複立項,啟動實施大型郵輪、智能船舶等創新專(zhuan) 項。支持成立深遠海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產(chan) 業(ye) 聯盟。
  (二)加快推進智能製造
  一是作為(wei) 《中國製造2025》“6+1”專(zhuan) 項行動之一,組織實施了智能製造試點示範2016專(zhuan) 項行動,公布了63個(ge) 試點示範項目,覆蓋45個(ge) 行業(ye) ,分布在25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召開了全國智能製造試點示範經驗交流會(hui) 。同時,聯合廣東(dong) 省人民政府、中國工程院在東(dong) 莞勁勝召開了智能製造裝備應用現場經驗交流會(hui) ,推廣勁勝“十八羅漢”協同創新,采用“三國”(國產(chan) 裝備、國產(chan) 軟件、國產(chan) 數控係統)打造數字化車間的典型經驗。二是組織實施了智能製造專(zhuan) 項,以試驗驗證為(wei) 核心推進智能製造綜合標準化,增強基礎共性和行業(ye) 應用標準試驗驗證能力;創新性地采用以聯合體(ti) 方式推進智能製造新模式應用,促進關(guan) 鍵短板裝備的突破、智能製造關(guan) 鍵技術裝備的集成應用。為(wei) 規範專(zhuan) 項管理,研究製定了《智能製造綜合標準化與(yu) 新模式應用項目管理工作細則(暫行)》。三是編製印發了《國家智能製造標準體(ti) 係建設指南(2015年版)》解讀材料,組織開展全國及各地標準宣貫工作。聯合國標委組建了國家智能製造標準化協調推進組、總體(ti) 組和專(zhuan) 家谘詢組。聯合國標委召開了中德智能製造/工業(ye) 4.0標準化工作組第二次和第三次會(hui) 議,就參考模型互認、信息安全與(yu) 功能安全等方麵達成了係列共識。完成首批7項智能製造國家標準立項審核,國標委擬於(yu) 近期公布。四是與(yu) 財政部聯合發布了《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了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在電力裝備、船舶等領域共召開12次現場經驗交流會(hui) ,取得了良好的示範推廣效果。同時組織試點示範企業(ye) 參加第十八屆中國國際工業(ye) 博覽會(hui) 和首屆世界智能製造大會(hui) ,設專(zhuan) 區集中展示。指導成立了智能製造係統解決(jue) 方案供應商聯盟,引導社會(hui) 各方力量聯合推進製造業(ye) 智能轉型。
  (三)大力發展節能與(yu) 新能源汽車
  一是編製《汽車產(chan) 業(ye) 中長期發展規劃(2016-2025年)》,已上報國務院審議。二是組織修訂《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企業(ye) 及產(chan) 品準入管理規定》,提高生產(chan) 企業(ye) 及產(chan) 品準入門檻,規範產(chan) 業(ye) 發展。三是編製完成《企業(ye) 平均燃料消耗量與(yu) 新能源汽車積分達標並行管理暫行辦法》,推動建立節能與(yu) 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發展的長效機製。四是印發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建立國家、地方和企業(ye) 在內(nei) 的三級新能源汽車安全運行監測體(ti) 係。五是實施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購置稅減征、新能源汽車財稅補貼等政策,發布了4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和9批《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會(hui) 同公安部等出台放開皮卡車進城試點政策。六是組織行業(ye) 開展了電動客車安全風險專(zhuan) 題評估,研究製定了《純電動客車安全技術條件》。七是做好汽車公告管理工作。發布《公告》11批,批準新建企業(ye) 75家,完成更名遷址事項176件,發布新產(chan) 品24736個(ge) 。印發《關(guan) 於(yu) 調整<道路機動車輛生產(chan) 企業(ye) 及產(chan) 品準入許可>事項審批流程及技術規範的通知》,優(you) 化了審批流程,簡化程序。印發了《工業(ye) 和信息化部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汽車生產(chan) 企業(ye) 及產(chan) 品準入管理有關(guan) 事項的通知》,推行企業(ye) 誠信自律承諾製度,加強生產(chan) 一致性管理。八是編製《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產(chan) 業(ye) 發展的指導意見》。組建成立動力電池創新中心,指導成立動力電池產(chan) 業(ye) 創新聯盟,搭建了跨行業(ye) 的協同創新平台。九是與(yu) 公安部等部門成立聯合工作組,研究起草規範低速電動車發展指導意見,協調國標委推動《低速電動車技術條件》國家標準立項。十是配合國辦督查室完成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專(zhuan) 項督查。
  (四)加快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
  一是製定了機械工業(ye) 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研究製定了重大短板裝備專(zhuan) 項工程實施方案。二是聯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hui) 、國家國防科工局製定發布《船舶工業(ye) 深化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6-2020年)》,推動船舶工業(ye) 轉型升級。三是聯合農(nong) 業(ye) 部、國家發改委製定發布《農(nong) 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0)》,推動農(nong) 機裝備轉型升級。四是聯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共同發布了《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聯合國家發改委、認監委製定發布了《促進機器人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的通知》,編製發布了《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業(ye) 規範條件》,並推動成立了機器人TOP10峰會(hui) 。五是積極推進3D打印技術產(chan) 業(ye) 發展。組織建立中國增材製造產(chan) 業(ye) 聯盟,推動成立全國增材製造標準化委員會(hui) 。六是加快推進國產(chan) 醫療設備應用。組織實施2016年高端醫療設備應用示範項目,協調推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解放軍(jun) 總醫院創建部重點實驗室。七是落實國務院關(guan) 於(yu) 通用航空產(chan) 業(ye) 發展的指導意見,支持通用飛機產(chan) 品和技術自主研發。開展了無人機分級分類、安全等標準研究,召開無人機電子圍欄技術研討會(hui) ,為(wei) 規範無人機發展奠定基礎。八是組織製定《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總體(ti) 推進方案》,成立了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chan) 業(ye) 創新聯盟。建立了智能網聯汽車分標委。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範和運行測試"。九是引導化解過剩產(chan) 能,印發《船舶行業(ye) 規範企業(ye) 監督管理辦法》,公示調整的船舶企業(ye) “白名單”。十是加強船舶質量品牌建設,將首次同步發布中英文版《中國造船質量標準》、《中國修船質量標準》兩(liang) 項國家標準。
  (五)大力推進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
  一是聯合財政部、保監會(hui) 擴大了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chang) 機製試點範圍,使首台套保險政策覆蓋範圍擴大了一倍。組織修訂了《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2016年版)》。二是繼續實施重大技術裝備進口免稅政策。三是配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通過修訂節能、環保、安全生產(chan) 等專(zhuan) 用設備目錄,首次將符合條件的重大技術裝備納入所得稅優(you) 惠範圍。四是聯合中央電視台啟動拍攝“大國重器”第二季,加大對國產(chan) 重大技術裝備創新發展的宣傳(chuan) 力度。
  2017年工作思路
  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工業(ye) 和信息化工作會(hui) 議精神,全麵實施《中國製造2025》,加快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按照“創新驅動、高端引領、智能轉型、基礎支撐”的總體(ti) 思路,穩增長、促創新、補短板、調結構、優(you) 環境、推應用、提質量、增效益,為(wei) 建設製造強國奠定紮實的基礎。
  重點工作任務:
  (一)堅持創新驅動
  繼續實施高檔數控機床與(yu) 基礎製造裝備、大型飛機、“兩(liang) 機”重大專(zhuan) 項以及民用飛機科研計劃和高技術船舶科研計劃。組織創建增材製造、機器人、深遠海海洋工程裝備等國家創新中心。
  (二)加快智能轉型
  組織實施智能製造綜合標準化與(yu) 新模式應用專(zhuan) 項,全麵推動智能製造標準體(ti) 係建設,繼續推進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遴選90個(ge) 左右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編製推進船舶智能製造指導意見、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的指導意見。
  (三)強化基礎支撐
  啟動實施重大短板裝備工程。發布工業(ye) 機器人行業(ye) 規範條件,實施機器人關(guan) 鍵零部件質量可靠性提升工程。發布優(you) 質船舶配套產(chan) 品目錄,實施高性能船用中高速質量品牌工程及關(guan) 鍵零部件強基工程。
  (四)突出高端引領
  編製《國家增材製造行動計劃2017-2020》。構建國產(chan) 醫療裝備服務檢測平台。實施《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製定推進我國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ye) 健康發展的意見。加大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chang) 政策實施力度,加大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
  (五)加強行業(ye) 管理
  完善汽車公告行政許可管理改革,實施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企業(ye) 和產(chan) 品準入管理規定,推進低速電動汽車規範化發展。進一步加強船舶行業(ye) “白名單”管理。推動大中型飛機有序管理。繼續推動通用飛機發展。加快標準建設,規範和提高無人機安全水平。推動重大技術裝備“走出去”和國際產(chan) 能合作。(能源人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