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保部近日對北京、河北、山東(dong) 、河南四省市重點城市的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情況和大氣汙染源排放情況進行了督查,發現部分應急措施未完全落到實處。
據報道,環保部近日對北京、河北、山東(dong) 、河南四省市重點城市的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情況和大氣汙染源排放情況進行了督查,發現部分應急措施未完全落到實處。此外,環保部東(dong) 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對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情況和大氣汙染源排放情況進行了督查,發現個(ge) 別企業(ye) 未嚴(yan) 格落實應急措施要求,部分燃煤企業(ye) 存在超標排放、治汙設施建設不完善或未正常運行等問題。
對此,不少網民表示,今後,必須明確大氣治汙責任主體(ti) ,並對政策執行不力和敢於(yu) 頂風作案者進行問責和處罰,同時改變現有監管模式,采取有效措施激發企業(ye) 治汙的積極性。
治汙豈能睜隻眼閉隻眼
網民“祿永峰”表示,由於(yu) 責任主體(ti) 不明確,有令不行,推諉扯皮,多部門治理不了一處汙染源,也就見怪不怪。加之政府監督問責流於(yu) 形式,環境監管重罰款輕治理,“誰汙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複”也就難免成為(wei) 一句空話。
還有網民表示,地方狠抓的隻是看得見的財富,卻往往忽視了看不見的生態破壞,對於(yu) 明擺著的汙染隱患,從(cong) 生產(chan) 企業(ye) 到地方政府,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視而不見。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ei) ,“先汙染、後治理”“高耗能、高汙染、低效率”的現狀一直未得到改變。
網民“王石川”稱,應探求治霾不力的原因,如果是汙染企業(ye) 的責任,就該依法處理汙染企業(ye) ;如果是監管部門的責任,就該按照黨(dang) 紀國法處理。
須落實責任主體(ti)
網民“雜談”表示,由於(yu) 大氣汙染具有頑固性和反複性,我國大氣汙染的不利局麵仍未得到扭轉。不能讓霧霾成為(wei) 不治之症,大氣汙染防治必須長期抓、出狠招。節能減排人人有責,但地方政府始終不能忘記,自己是治理大氣汙染的第一責任主體(ti) 。
博主“環保news”建議,應明確環境保護部門在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中的職責手段,其中包括區域大氣汙染防治方麵的指導方式、協調方式和監督方式,如約談、通報、考核等。另外,有必要把監督的權力適當上收,把管理的權力適當下放。
網民“畢競悅”稱,在一些企業(ye) 加大環保投入的同時,還有一些企業(ye) 搭便車,或者由於(yu) 政府環保執法不嚴(yan) 格而得過且過,這會(hui) 造成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麵,讓人感覺反而是汙染企業(ye) 更有優(you) 勢。企業(ye) 上繳的環保基金等並未得到很好利用。政府應在這方麵加強製度設計,通過經濟手段激發企業(ye) 節能環保的積極性。(《經濟參考報》記者 趙東(dong) 東(dong)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