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湖北給東(dong) 風汽車大力補貼的新聞火爆網絡各大平台。
最近湖北給東(dong) 風汽車大力補貼的新聞火爆網絡各大平台。 原因是因為(wei) 這次補貼的東(dong) 風雪鐵龍中的一款車竟然補貼了整整9萬(wan) 元,可以說是補貼界的天花板,以前從(cong) 來沒有過,以後也很難再有。 在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不斷攀升的時代下,包括東(dong) 風在內(nei) 的傳(chuan) 統燃油車企業(ye) 的日子這兩(liang) 年越來越不好過。 2023年的前兩(liang) 個(ge) 月,東(dong) 風本田、東(dong) 風日產(chan) 和神龍汽車等合資企業(ye) 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衝(chong) 擊。自主品牌方麵,東(dong) 風風神、富康,乃至嵐圖,今年前兩(liang) 月的銷量也不理想。 東(dong) 風汽車集團在湖北省的重要性無需多言,地方政府此時出手,原因容易理解,但真的公平嗎,合理嗎? 新能源把燃油車商逼到了“牆角” 三年之前,誰能料想到新能源汽車會(hui) 發展如此之快?它成功繞過了燃油車辛苦砌起來的技術圍牆,以飛快的速度搶占了汽車市場。 2022年,國內(nei) 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滲透率已經達到了27.6%的水平,根據乘聯會(hui) 的預測,2023年新能源乘用車的市場滲透率將達到約36%的水平。 乘聯會(hui) 零售銷量數據統計顯示:2022全年累計零售2054.3萬(wan) 輛,同比僅(jin) 增長1.9%。值得注意的是,燃油車零售1486.8萬(wan) 輛,同比減少230.2萬(wan) 輛;新能源零售567.4萬(wan) 輛,同比淨增268.7萬(wan) 輛。 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讓轉型更加迅速、擁有更好技術的自主品牌吃到了時代紅利。比亞(ya) 迪2022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超過了一眾(zhong) 過去強勢的合資品牌,強勢登頂。 然而,對於(yu) 那些轉型緩慢的傳(chuan) 統燃油車企業(ye) 而言,就不是什麽(me) 好事了。 早在2018年之後,國內(nei) 汽車銷量這塊蛋糕的總量基本就定型了。結構上注定是此消彼長的狀態。新能源車的蛋糕越做越大,那麽(me) 燃油車的蛋糕就越來越小。說的直白一點,燃油車商們(men) 快被新能源逼到牆角了。 作為(wei) 傳(chuan) 統車企的代表,東(dong) 風汽車的日子自然也不好過。在2023年的前兩(liang) 個(ge) 月中,東(dong) 風係旗下的品牌受衝(chong) 擊明顯。東(dong) 風本田、東(dong) 風日產(chan) 、東(dong) 風雪鐵龍等品牌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衝(chong) 擊。就拿這次補貼力度最大的東(dong) 風雪鐵龍C6來說,該款車型整個(ge) 1月份隻賣出了55輛。更有媒體(ti) 報道稱,東(dong) 風旗下多個(ge) 品牌的庫存車輛已達曆史極值。 堂堂“二汽”,淪為(wei) 日係代工廠 燃油車們(men) 確實已經被逼到了懸崖邊,但也並非所有的廠商都坐以待斃。 同樣是大型央企國企,廣汽和長安的轉型相對來說是成功的。 廣汽於(yu) 2018年孕育出的新能源子品牌埃安,2022年狂賣27.1萬(wan) 輛,在國內(nei) 車企中高居第四,吊打一眾(zhong) 新勢力。盡管被人詬病靠網約車拉動銷量,但名氣已經打響,IPO也已在路上。 長安汽車於(yu) 2017年發布“香格裏拉”計劃,提出2025年全麵停售傳(chuan) 統燃油車。2022年,長安汽車賣出了21.2萬(wan) 輛新能源汽車,在國內(nei) 車企中排名第6。其中,自研的長安深藍去年12月賣出11650台,成為(wei) 國內(nei) 最快實現交付破萬(wan) 的新能源品牌;與(yu) 華為(wei) 、寧德時代合作的阿維塔更是賺足了眼球。 相比之下,東(dong) 風汽車的轉型可謂毫無亮點。 首先,從(cong) 轉型的速度上來看,東(dong) 風就明顯慢於(yu) 競爭(zheng) 對手。直到2021年4月,東(dong) 風才發布了名為(wei) “東(dong) 方風起”的計劃,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 第二,東(dong) 風的合資品牌尾大不掉。長安汽車曾被稱為(wei) “合資殺手”,但事實上,長安的合資車在全部銷量中的占比僅(jin) 20%。東(dong) 風巔峰時曾坐擁8大合資品牌,如今2個(ge) 退出合資,2個(ge) 瀕臨(lin) 退市。但即便如此,東(dong) 風的合資品牌銷量占比仍高達近70%。尤其是東(dong) 風日產(chan) 和東(dong) 風本田兩(liang) 家日係合資品牌占據了絕大多數的銷量。堂堂昔日“二汽”,儼(yan) 然成為(wei) 了日係車的代工廠。 更重要的是,由於(yu) 這些合資品牌自身在新能源方向的發展本就不如人意,如此高的合資車銷量占比,對於(yu) 東(dong) 風的轉型來說已經成為(wei) 了一種掣肘。 第三,東(dong) 風在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和戰略的選擇上也非常失敗。2020年,東(dong) 風發布新能源高端品牌“嵐圖”,這個(ge) 全新的品牌被東(dong) 風寄予厚望。然而,嵐圖剛剛發布,就被業(ye) 內(nei) 人士當頭潑了一盆冷水,有業(ye) 內(nei) 分析人士表示,從(cong) “嵐圖”的發布會(hui) 來看,其目標受眾(zhong) 主要是地方政府和企業(ye) 領導,而非普通用戶。綜合高管團隊、公司架構等要素,嵐圖並沒有擺脫傳(chuan) 統車企的思路,“更像是一家表麵上的科技公司。” 上述業(ye) 內(nei) 人士的分析最終得到了應驗。2022年,嵐圖品牌總共隻賣出19409輛,月均僅(jin) 1600逾輛。更重要的是,根據2022年上半年公布的淨利潤和銷量情況,嵐圖每賣出一輛車要虧(kui) 12.99萬(wan) 元。 最後,作為(wei) 一家央企,東(dong) 風的腐敗問題也很嚴(yan) 重。此前有媒體(ti) 報道稱,東(dong) 風在2021年開展了多次反腐行動,多位前東(dong) 風係合資品牌高管落馬。旗下東(dong) 風雷諾和神龍公司已有6名高管被調查。其中,神龍公司東(dong) 風雪鐵龍品牌部市場部原部長章宇光、原副部長楊寧和神龍公司東(dong) 風標致品牌部市場部原副部長董安銀已先後因涉嫌嚴(yan) 重職務違法相繼被官宣接受調查。 為(wei) 什麽(me) 要救,公平嗎,合理嗎? 湖北什麽(me) 花這麽(me) 大力氣去救一家企業(ye) 呢? 原因很簡單,就是東(dong) 風汽車集團對於(yu) 湖北太重要了。 汽車產(chan) 業(ye) 是湖北省第一大支柱產(chan) 業(ye) ,2021年,湖北汽車產(chan) 業(ye) 營業(ye) 收入6941.77億(yi) 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ye) 比重14.1%。同時,湖北也是全國汽車產(chan) 業(ye) 鏈條最完整、集群最突出的省份之一,集聚25家頭部整車廠、1400多家零部件企業(ye) 、1578家汽車產(chan) 業(ye) 規模以上企業(ye) 。 根據湖北省政府最新發布,2022年湖北省企業(ye) 百強名錄裏麵,營收,利潤和納稅額等各項指標統計下來,東(dong) 風汽車集團全都名列榜首。 可以這麽(me) 說,東(dong) 風汽車集團對於(yu) 湖北省的重要性類似於(yu) 茅台之於(yu) 貴州,華晨寶馬之於(yu) 遼寧省了。 原因容易理解,但這樣做公平嗎,合理嗎? (一些網友表達了看法) 1、公平嗎? 這樣的操作的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地方保護主義(yi) 。 湖北搞這樣的補貼,動作還這麽(me) 大,搞得全國皆知,難保後麵不會(hui) 有其它省份跟著一起搞補貼,如果廣東(dong) 上海這樣有錢的省份搞出更大的補貼,那麽(me) 一些財力較弱的省份怎麽(me) 辦? 2022年4月的時候,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guan) 於(yu)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從(cong) 全局和戰略高度為(wei) 今後一個(ge) 時期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了行動綱領。 這個(ge) 意見就是為(wei) 了讓各地不要設置競爭(zheng) 壁壘,公平競爭(zheng) ,而這個(ge) 意見到現在還不到一年時間。 2、合理嗎? 短期來看,對於(yu) 東(dong) 方汽車的銷售肯定是強有力的刺激,但放長遠看真的合理嗎?難說。 其實,在我國當前的財政管理體(ti) 製下,地方政府擁有較多的自主支配的財權,並且在發展地區經濟的產(chan) 業(ye) 政策支出上有較高的自由裁量權,以補貼為(wei) 主要形式的“扶持之手”是地方政府幹預經濟的手段。 有資深研究員稱,通過給予國有企業(ye) 各種補貼作為(wei) 保護,不但會(hui) 因為(wei) 預算軟約束問題引起國企自身效率低下,還會(hui) 因為(wei) 國企對其它企業(ye) 造成了壓抑,進一步拖累整個(ge) 地區的經濟增長,其中的機製包括金融歧視、市場分割和非對稱競爭(zheng) 等。 更有市場人士表態,對於(yu) 車企來說,依靠政府補貼雖說可解一時之困,但終究不是什麽(me) 長遠之計。像東(dong) 風下麵的這些合資品牌,如雪鐵龍、標致、雷諾等,本身就落後於(yu) 新能源時代的大潮,想靠一次性補貼是很難救活的。本田、日產(chan) 雖然當前的銷量基數仍然龐大,但也是日薄西山。 那還不如讓該破產(chan) 的破產(chan) ,該發展的發展! 政策的歸政策,市場的歸市場吧。(價(jia) 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