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顶游戏中心官网 > 補貼少了 新能源車企怎麽賺錢
補貼少了 新能源車企怎麽賺錢 2016-04-25 09:55:43

摘要: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nei) 汽車銷售達到652 67萬(wan) 輛,同比增長5 9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升2 08個(ge) 百分點。其中乘用車銷售566 90萬(wan) 輛,同比增長6 75%,增幅比上年同期減緩2 20個(ge) 百分點。

  雖然中國汽車市場整體(ti) 向好,但過去十餘(yu) 年的高速增長已經告一段落。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nei) 汽車銷售達到652.67萬(wan) 輛,同比增長5.9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升2.08個(ge) 百分點。其中乘用車銷售566.90萬(wan) 輛,同比增長6.75%,增幅比上年同期減緩2.20個(ge) 百分點。
        受價(jia) 格和供需關(guan) 係影響,車企普遍麵臨(lin) 單車利潤率下降等問題,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成為(wei) 車企都在發力的關(guan) 鍵點之一。從(cong) 政策上看,發展新能源,是汽車行業(ye) 節能減排、以及越來越嚴(yan) 格的燃油消耗限值下的必經之路;而從(cong) 企業(ye) 盈利上看,在國家強力補貼之下,新能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利好企業(ye) 的盈利水平。
        從(cong) 上市車企發布的財報可見,2015年,包括宇通以及比亞(ya) 迪等車企,財務報表上都直接受惠於(yu) 新能源車,不過,從(cong) 2016年開始,包括上海在內(nei) 的地方政府率先調整了新能源補貼標準,從(cong) 2017年開始,國家新能源補貼也將正式退坡,對於(yu) 試圖從(cong) 新能源行業(ye) 中獲得紅利的車企來說,必然麵臨(lin) 調整和挑戰。而對於(yu) 新能源供應鏈,如動力電池行業(ye) 來說,將也是如此。如何把握政策紅利,迅速提升自我實力,適應市場,成為(wei) 新能源產(chan) 業(ye) 鏈上所有企業(ye) 都應該考慮和應對的問題。
        2015年,上市車企年報中表現最為(wei) 亮眼的部分非新能源莫屬。宇通客車去年獲得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高達68.6億(yi) 元,相當於(yu) 淨利潤35.35億(yi) 元的近2倍。比亞(ya) 迪新能源汽車銷量雖然僅(jin) 為(wei) 5.8萬(wan) 輛,但其業(ye) 務收入幾乎與(yu) 傳(chuan) 統汽車業(ye) 務持平。
        在車市低迷的大環境下,新能源確實已經成為(wei) 車企的“利潤奶牛”,動輒5、6萬(wan) 甚至是10萬(wan) 元左右的補貼金額,給部分車企通過灰色手段牟利的動力。有媒體(ti) 報道稱,去年新能源車企騙補金額高達10億(yi) 元,也正因如此,財政部、科技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核查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情況及財政資金使用管理情況進行專(zhuan) 項核查。
        而地方政府也啟動了對於(yu) 新能源補貼的調整。日前,上海市發布了新的新能源補貼政策。從(cong) 今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底,購買(mai) 新能源車特別是插電式混動車型的消費者,仍將享受到國家給予的3萬(wan) 元財政補貼,但上海市地方補貼政策較此前的3萬(wan) 元減少至1萬(wan) 元,補貼總額從(cong) 6萬(wan) 元減少到4萬(wan) 元。 對於(yu) 滿足國家插混車技術要求的車型,也同時滿足發動機排量小於(yu) 等於(yu) 1.6L、混合動力模式下百公裏綜合油耗小於(yu) 或等於(yu) 5.9L以及油箱容積小於(yu) 或等於(yu) 40L三個(ge) 條件,則可以獲得額外1.4萬(wan) 元地方補貼。
        上海新能源推進辦公室的一位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其實這種調整也是順應國家對於(yu) 新能源政策的導向變化,以促進企業(ye) 優(you) 勝劣汰。而記者也從(cong) 市場上了解到,在政策頒布後,此前在上海市場上銷售火爆的比亞(ya) 迪,也正在對旗下車型的油箱大小進行調整,以適應市場。而包括沃爾沃、江淮等多家車企的新能源銷售也受到一定影響。
        上海補貼調整可以說是國家政策趨勢的“風向標”。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新能源市場其實已經走出了第一步,而接下來的“十三五”,將是考驗企業(ye) 能否擺脫政策扶持,獨立前行的關(guan) 鍵階段。補貼退坡將是大趨勢,擺在企業(ye) 麵前的問題是,在成本壓力完全落到自身頭上時,企業(ye) 能否通過技術進步,實現突圍。對企業(ye) 來說,技術和成本的挑戰,才剛剛開始。(《第一財經日報》 楊海燕 王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