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底是什麽(me) 決(jue) 定了當下中外汽車品牌選擇不同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呢?有一種說法是,歐美國家的傳(chuan) 統汽車產(chan) 業(ye) 非常發達,也許正因為(wei) 如此,對新能源車發展的訴求是最為(wei) 淡薄的。
今天見報的兩(liang) 篇新聞讓筆者有說點什麽(me) 的衝(chong) 動,一則是外資品牌鍾情於(yu) 推廣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而中國品牌更重視純電動汽車;另一則道出了當下純電動汽車給駕駛者帶來的不便,以及難以解決(jue) 的續航裏程與(yu) 電池衰減問題。
到底是什麽(me) 決(jue) 定了當下中外汽車品牌選擇不同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呢?有一種說法是,歐美國家的傳(chuan) 統汽車產(chan) 業(ye) 非常發達,也許正因為(wei) 如此,對新能源車發展的訴求是最為(wei) 淡薄的。同時,對於(yu) 傳(chuan) 統車企,尤其是國外車企怠慢於(yu) 電動車研發量產(chan) 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電動車對於(yu) 傳(chuan) 統車企來說,無非就是分割利益給電池供應商,畢竟像比亞(ya) 迪那樣能夠自己生產(chan) 電池的車企少之又少,而混合動力仍是以內(nei) 燃機為(wei) 主,所以傳(chuan) 統企業(ye) 避重就輕,更願意推廣混合車型;其二,充電設施的推廣和建設遲緩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成為(wei) 電動汽車的實際使用桎梏。
筆者倒是不大認同這種說法。有一位在福特美國工作二十多年的老工程師跟筆者聊過,歐美老牌的汽車企業(ye) 在美國之所以不推廣純電動汽車,主要還是基於(yu) 安全考慮。除了安全,量產(chan) 電池技術突破也有限,有限的續航裏程往往還要麵臨(lin) 不斷衰減的局麵。
即使如此,中國品牌汽車企業(ye) 依然是樂(le) 此不疲的上馬純電動汽車,無非是因為(wei) 地方政策的引導與(yu) 組裝起來不太費勁,至少比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要簡單得多。比亞(ya) 迪主打新能源車型,有諸多技術儲(chu) 備,但大部分自主品牌主要是因為(wei) 缺少了混合動力車型相關(guan) 技術,從(cong) 而選擇純電動技術。
恰恰是被以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企業(ye) 為(wei) 標榜的比亞(ya) 迪當下卻是堅定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路線的支持者。今年前10個(ge) 月,比亞(ya) 迪以絕對優(you) 勢繼續領跑國內(nei) 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占比達36%,其中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比亞(ya) 迪唐和秦的貢獻最大。比亞(ya) 迪董事長王傳(chuan) 福曾告訴筆者,對續航裏程的憂慮造成首次消費者不會(hui) 考慮購買(mai) 純電動汽車,根據市場調研,現階段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更有市場。
相比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在整車集成與(yu) 控製方麵要求較高,而大多數中國品牌在能量管理、動力係統解耦、發動機和自動變速箱等方麵積累較少,沒有能力研發出高質量的插電式混動動力車型。
即使是已經入市的中國品牌純電動汽車關(guan) 鍵技術也並不掌握在中國品牌汽車企業(ye) 手中,比如北汽純電動汽車搭載的電池是韓國SK公司與(yu) 北汽新能源合資成立的愛思開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an) 的三元鋰電池。在控製器特別是電動乘用車相關(guan) 控製器上,英飛淩、飛思卡爾、美蓓亞(ya) 等外資企業(ye) 的地位難以撼動。絕大多數中國品牌純電動汽車實際上也就是個(ge) “組裝貨”。
為(wei) 什麽(me) 就是這些技術含量並不高的“組裝貨”能夠得到中央政府與(yu) 地方政府的雙向補貼呢?筆者認為(wei) 不外乎兩(liang) 點:一是外國品牌不敢冒安全風險,中國品牌膽大敢上,騙著補貼,搶占市場再說;二是地方保護主義(yi) 使然,一些地方政府搞“蘿卜補貼”和“車牌補貼”,隻補貼當地有能力生產(chan) 純電動汽車的汽車企業(ye) 。
但筆者認為(wei) ,純電動汽車這種不遵循市場規律的爆發式增長不可持續,因“補貼”而漲,會(hui) 因“補貼退出”而被困。當然,真正掌握純電動汽車核心技術的汽車企業(ye) ,在量產(chan) 電池技術取得關(guan) 鍵性突破後或許在市場上仍有一席之地,但這隻是後話了。(《證券日報》 王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