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月12日,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座談會(hui) 上,環保部部長陳吉寧介紹,2015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考核細顆粒物的六省市PM2 5平均濃度比2014年下降10 4%。
1月12日,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座談會(hui) 上,環保部部長陳吉寧介紹,2015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考核細顆粒物的六省市PM2.5平均濃度比2014年下降10.4%。
麵對今年厄爾尼諾現象頻發高發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如何保障第一季度空氣質量?陳吉寧提出,加強“高架源”汙染管控。一季度前完成對國控“高架源”全部安裝在線監控設備,並實時公開監測數據,對不能達標排放的企業(ye) 停產(chan) 整治。同時,環境保護部將按季度向社會(hui) 公開長期超標的國控企業(ye) 名單,接受公眾(zhong) 監督。
公眾(zhong) 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jun) 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國控“高架源”仍然有一些沒有安裝在線監控設備,從(cong) 已公開的國控汙染源在線監測數據來看,仍然有大量超標排放的現象存在。把在線監測數據作為(wei) 環保執法依據,一些地方已在嚐試,但是,前提是要保證數據質量。
嚴(yan) 格落實汙染治理措施
近日,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li) 在北京市調研並主持召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座談會(hui) 時強調,要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特別是北京作為(wei) 重點的重點,針對存在的問題、薄弱環節和冬季大氣汙染物排放增加的情況,采取法律、經濟、技術和行政等更加強化的防控手段措施。並提出強化散煤汙染控製、機動車管控、工業(ye) 企業(ye) 治理、重汙染天氣應急管理、區域聯動機製等五項措施。
對此,陳吉寧要求,各地要製定切實可行方案,嚴(yan) 格落實冬季大氣汙染治理強化措施,用硬措施、硬辦法積極應對重汙染天氣。
據了解,2015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考核細顆粒物的六省市PM2.5平均濃度比2014年下降10.4%,特別是1~10月份,在氣象條件與(yu) 2014年同期相比略有不利的情況下,區域整體(ti) 下降比例達16.2%。
不過,陳吉寧也指出,進入供暖季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連續出現5次重汙染過程,影響範圍大、持續時間長、汙染程度重。除受極端不利氣象條件影響外,冬季大氣汙染防治措施力度不夠、針對性不強也是重要原因。
實際上,環保措施落實不夠的問題一直存在。2015年12月,環保部在通報2015年環保綜合督查結果時就指出,華北地區已完成22個(ge) 城市(區)的環保綜合督查,督查範圍涵蓋了華北六省(區、市)。綜合督查中發現,基層政府及有關(guan) 部門環保責任落實不到位。一些縣城或鄉(xiang) 鎮的特色產(chan) 業(ye) 或支撐性產(chan) 業(ye) 往往也是排汙大戶,環保意識薄弱,加之基層環保工作比較粗放,環保不作為(wei) 、不到位的現象較為(wei) 常見,環保監管矛盾大。
監測不達標將停產(chan)
陳吉寧指出,麵對今年厄爾尼諾現象頻發高發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當務之急是要采取更具針對性措施,保障第一季度空氣質量。
為(wei) 此,陳吉寧提出了五項要求,包括:要切實做好重汙染天氣應對工作,要強化監測信息共享,加強“高架源”汙染管控,要嚴(yan) 格機動車監管,要開展大氣汙染專(zhuan) 項執法檢查。
陳吉寧要求,一季度前完成對國控“高架源”全部安裝在線監控設備,並實時公開監測數據,對不能達標排放的企業(ye) 停產(chan) 整治。強化信息公開,環境保護部將按季度向社會(hui) 公開長期超標的國控企業(ye) 名單,接受公眾(zhong) 監督。同時,堅持問題導向,重點聚焦“散、小、亂(luan) 、差”企業(ye) 和“工業(ye) 大院”,對違法排汙和不能限期達標排放的小企業(ye) 堅決(jue) 予以取締。
馬軍(jun) 認為(wei) ,依據在線監測數據進行環保執法,會(hui) 有非常強大的執法力度,相比於(yu) 此前季度檢查而言,在線監測可以每個(ge) 小時反映排放狀況,檢查密度明顯增大。
“最嚴(yan) 厲的按日計罰,現在執行得非常少,主要是執行需要有依據,監測非常少的話,沒辦法按日計罰,在線監測作為(wei) 依據的話,實際上很多企業(ye) 是可以被按日計罰的。”馬軍(jun) 說。
目前,一些地區已經在嚐試將在線監測數據作為(wei) 環保執法依據,但是,如何保障在線監測數據質量真實性仍是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一位專(zhuan) 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在大力整治前,一工業(ye) 大省在線監測企業(ye) 近50%超標排放,而同一時期,相鄰的工業(ye) 大省在線監測數據顯示該省90%的在線監測企業(ye) 排放達標,這就讓人對監測數據質量存在疑問。
馬軍(jun) 也建議,環保部借鑒一些地區的有益探索,能夠保障較高的在線監測數據質量。(《每日經濟新聞》 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