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顶游戏中心官网 > 伊朗油氣項目全球競標29家入圍 中國"3桶油"上榜
伊朗油氣項目全球競標29家入圍 中國"3桶油"上榜 2017-01-04 10:48:59

摘要:1月2日,伊朗從(cong) 超過12個(ge) 國家的諸多候選公司中選出了29家油氣勘探和生產(chan) 公司,批準它們(men) 參與(yu) 伊朗油氣領域上遊項目的招標。為(wei) 了吸引外資,伊朗國家石油公司計劃將對新項目提供優(you) 惠政策。

\
  “中石油希望繼續在北阿紮德甘油田項目生產(chan) ,但我們(men) 已經明確通知他們(men) ,必須要通過競標才能繼續與(yu) 伊朗的合作。”瑪努切赫裏說,“我們(men) 還與(yu) 中石油討論了雅達瓦蘭(lan) 油田項目,該項目將很快開始招標。”他透露,中國企業(ye) 已經表示了同意。
  1月2日,伊朗從(cong) 超過12個(ge) 國家的諸多候選公司中選出了29家油氣勘探和生產(chan) 公司,批準它們(men) 參與(yu) 伊朗油氣領域上遊項目的招標。為(wei) 了吸引外資,伊朗國家石油公司(NIOC)計劃將對新項目提供優(you) 惠政策。
  在此次審批通過的名單中,共有13家歐洲企業(ye) ,包括:荷蘭(lan) 皇家殼牌(Shell)、法國道達爾(Total)、意大利埃尼(Eni)、西班牙石油集團(CEPSA)、挪威石油和天然氣公司(DNO)、德國溫特沙爾油氣公司(Wintershall)、法國斯倫(lun) 貝謝(Schlumberger)、波蘭(lan) 國家能源公司(PGNiG)、法國佩倫(lun) 科石油公司(PERENCOHolding)、奧地利石油天然氣公司(OMV)、總部位於(yu) 丹麥的馬士基集團(Maersk)、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和盧克石油公司(Lukoil)。
  在歐洲之外,亞(ya) 洲地區也湧現了多家上榜企業(ye) ,如中國的“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日本國際石油開發公司(INPEX)、日本石油資源開發公司、伊藤忠商事、三井集團、三菱公司,韓國天然氣公司、浦項大宇公司(POSCODAEWOO)。
  另外,還有馬來西亞(ya) 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ONGCVIDESH)、印尼國家石油和天然氣公司(PERTAMINA)、泰國石油勘探和生產(chan) 公司(PTTEP)等。
  據了解,這29家外資企業(ye) 將可以參與(yu) 伊朗新石油合同的競標。這一合同旨在替換原有的回購合同,針對油價(jia) 波動和投資風險等因素製定了更加靈活的條款。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非OPEC產(chan) 油國減產(chan) 協議於(yu) 1月1日正式實施,雙方計劃在2017年上半年合計減產(chan) 180萬(wan) 桶/日。伊朗是唯一被允許增產(chan) 的OPEC國家。
  基於(yu) 對各國執行減產(chan) 協議的信心,伊朗2017-2018年度預算已將油價(jia) 設定為(wei) 50美元/桶,比前一年的40美元/桶提高了25%。
  擔心美伊關(guan) 係再度緊張,BP不參與(yu) 競標
  盡管多家歐洲油氣巨頭正準備重返伊朗市場,但英國石油公司(BP)卻並不是其中之一。金融時報稱,BP沒有參與(yu) 伊朗首批油氣項目競標的申請,主要是擔心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1月20日上台後會(hui) 再次引發美伊關(guan) 係緊張。特朗普曾威脅,要撕毀伊朗與(yu) 核六國簽署的伊核協議。
  在伊核協議2016年1月生效之後,美國解除了聯合國及歐洲對伊有關(guan) 核問題的製裁,但繼續保持對伊美元不可結算及美國公司不能與(yu) 伊朗開展貿易等單邊製裁措施。另外,除非獲得特批,美國公民仍被禁止在伊朗進行商業(ye) 活動。
  BP的總部盡管在英國,但它40%的股東(dong) 和30%的員工是美國人,包括首席執行官杜德利(BobDudley)。因此,如果BP在伊朗進行投資,必須設立一個(ge) 分開的管理結構,排除杜德利等美國管理人員。
  與(yu) BP小心謹慎不同的是,道達爾、殼牌卻在爭(zheng) 當“最先吃螃蟹的人”。2016年11月,道達爾攜手中石油共同投資伊朗南帕爾斯氣田的11期項目,項目價(jia) 值48億(yi) 美元。一個(ge) 月後,殼牌與(yu) 伊朗簽署了一份針對阿紮德幹油田、雅達瓦蘭(lan) 油田以及基什氣田的研究協議。
  2016年12月,NIOC對外宣布,已經與(yu) 外國油氣企業(ye) 簽署了12項石油合同,並計劃很快與(yu) 外國企業(ye) 再簽署12項新協議。有分析稱,伊朗政府希望趕在特朗普上台前與(yu) 外國企業(ye) 簽訂盡量多的合作協議,以免美對伊新政會(hui) 再添阻礙。
  伊朗計劃五年吸引2000億(yi) 美元油氣投資
  伊朗探明石油和天然氣儲(chu) 量分別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一位。據2016年版《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截至2015年底,伊朗探明石油儲(chu) 量達1578億(yi) 桶,占全球總儲(chu) 量的9.3%,居世界第四位;探明天然氣儲(chu) 量達34萬(wan) 億(yi) 立方米,占總儲(chu) 量的18.2%,居世界第一位。
  自伊核協議生效以來,伊朗大幅提高石油產(chan) 能,目前,石油產(chan) 量在歐佩克成員國中位居第三,僅(jin) 次於(yu) 沙特和伊拉克。伊朗計劃一年內(nei) 產(chan) 量將超過400萬(wan) 桶/天。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在製裁前,伊朗每日出口原油220萬(wan) 桶。
  目前,伊朗油氣領域最大的挑戰是成產(chan) 能力較弱。2016年12月,伊朗除凝析油外的原油出口從(cong) 前一個(ge) 月的204萬(wan) 桶/日跌至188萬(wan) 桶/日,這或許意味著伊朗在維持產(chan) 量方麵遇到了困難。
  “伊朗擁有7000億(yi) 桶原地儲(chu) 量(in-situoil),但能夠開采的隻有2000億(yi) 桶,平均隻有總量的30%。”伊朗石油部長讚加內(nei) 在2016年12月27日的電視講話中說,“這意味著有5000億(yi) 桶的儲(chu) 量藏在地下,這部分國家財富被浪費了,問題就在於(yu) 我們(men) 落後的技術。”
  為(wei) 了盡快提高采收率,伊朗早已確定了近50個(ge) 油氣項目,總價(jia) 值為(wei) 1850億(yi) 美元,計劃在五年內(nei) 簽約。在這些項目中,國外的資金和技術將發揮關(guan) 鍵作用。為(wei) 此,伊朗已決(jue) 定用新石油合同替代之前的回購合同,允許外國投資者占股,項目有效期長達20到25年。
  伊朗第6個(ge) 五年計劃將石化產(chan) 業(ye) 作為(wei) 重點發展的支柱產(chan) 業(ye) 。在伊朗在建的經濟特區中,PETZONE和PARSEZ均為(wei) 石化工業(ye) 特區,在這兩(liang) 個(ge) 特區內(nei) 石化工業(ye) 的原材料進口和外國投資均享有稅收、審批手續和其他政策方麵的優(you) 惠。
  中國在伊油氣項目需重新競標
  中伊能源合作是雙邊經貿合作的“壓艙石”。2015年,伊朗在中國海外原油進口來源地排名第6位,原油貿易占中伊雙邊進口貿易額一半以上。據中國海關(guan) 數據,2015年,中國進口伊朗原油2660萬(wan) 噸,同比降低3.1%,價(jia) 值107億(yi) 美元,同比降低48.4%。
  麵對蜂擁而至的西方油氣企業(ye) ,中石油和中石化將在伊朗麵臨(lin) 新的競爭(zheng) 。NIOC工程和規劃事務副主任古拉姆雷紮·瑪努切赫裏(GholamrezaManouchehri)不久前對伊朗媒體(ti) 表示,在製裁期間與(yu) 伊朗簽署油田開發合同的中國企業(ye) 將與(yu) 國際企業(ye) 一起,重新參與(yu) 油氣項目競標。
  “中石油希望繼續在北阿紮德甘油田項目生產(chan) ,但我們(men) 已經明確通知他們(men) ,必須要通過競標才能繼續與(yu) 伊朗的合作。”瑪努切赫裏說,“我們(men) 還與(yu) 中石油討論了雅達瓦蘭(lan) 油田項目,該項目將很快開始招標。”他透露,中國企業(ye) 已經表示了同意。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震在2016年年底的一場智庫論壇上指出,中國與(yu) 伊朗拓展油氣合作的潛力巨大。當前,伊朗油氣上遊領域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和埃尼公司占據,而下遊領域則由伊朗國內(nei) 企業(ye) 控製,在設計領域還是發達經濟體(ti) 的公司擁有優(you) 勢。
  “當前,中東(dong) 油氣裝備市場75%的份額由西方公司占據,而中國企業(ye) 的占有率相對較低。”他指出,具體(ti) 到伊朗,調研顯示,中國企業(ye) 在鑽完井裝備方麵擁有“高”占有率,但在油田生產(chan) 裝備、油氣處理裝備、LNG壓縮設備、油輪、煉化裝備方麵的占有率都是“低”水平。
  “中國在工程技術服務和裝備製造方麵發展迅速,競爭(zheng) 力不斷提升,我們(men) 是有技術和資金優(you) 勢的。”王震指出,中國國內(nei) 煉油能力為(wei) 7.6億(yi) 噸,2020年將達到8.6億(yi) 噸,處於(yu) 比較過剩的狀態,與(yu) 之相適應的是發展迅速的煉油技術。特別是在管網建設方麵,中國在過去十多年一直在發展大口徑、長距離的幹線管道,在這方麵擁有世界領先的技術水平。(21世紀經濟報道 鄭青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