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環保產(chan) 業(ye) 如雨後春筍發展迅猛。記者近日在調研中了解到,在高速增長背後,不少環保公司出現重關(guan) 係輕治理、重資本輕技術、重眼前輕長遠等不良傾(qing) 向,製造“產(chan) 業(ye) 泡沫”。
近年來,環保產(chan) 業(ye) 如雨後春筍發展迅猛。記者近日在調研中了解到,在高速增長背後,不少環保公司出現重關(guan) 係輕治理、重資本輕技術、重眼前輕長遠等不良傾(qing) 向,製造“產(chan) 業(ye) 泡沫”。需在持續鼓勵發展的基礎上規範引導,以“鐵的手腕”擠出泡沫。
環保產(chan) 業(ye) 高速發展
從(cong) 為(wei) 環境質量改善提供物質支持和技術保障到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新引擎,環保產(chan) 業(ye) 近年來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趨勢。
記者了解到,“十一五”以來,我國環保產(chan) 業(ye) 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年增速保持在約15%以上。“環境形勢嚴(yan) 峻,是環保產(chan) 業(ye) 發展原生的動力。”湖南省環保廳法製宣傳(chuan) 處處長陳戰軍(jun) 表示,我國大氣、水、土壤等幾乎所有環境要素領域都出現問題,亟須盡快改善。
近年來,一係列重大環保規劃密集出台,各項治理規劃覆蓋了汙水處理、大氣治理、固廢處理處置以及環境服務等重點領域,開啟了環保行業(ye) 巨大市場空間。專(zhuan) 家預測,中國將成為(wei) 世界最大環保產(chan) 業(ye) 市場之一,並對全球綠色經濟發展格局產(chan) 生深遠影響。此外,環保產(chan) 業(ye) 對於(yu) 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目前,環保產(chan) 品和環保服務的分布呈現“一帶一軸”的總體(ti) 分布特征,即環保產(chan) 業(ye) “沿海發展帶”和沿長江的“沿江發展軸”。
記者從(cong) 湖南省發改委和湖南省環保廳了解到,近三年來湖南環保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年均增幅達到25%,從(cong) 業(ye) 單位、從(cong) 業(ye) 人員和年產(chan) 值分別由2008年的760家、5萬(wan) 人、407個(ge) 億(yi) ,增加到2014年的1100餘(yu) 家、12.5萬(wan) 人、1350億(yi) 。
高速發展“泡沫”現身
行業(ye) 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難以避免泥沙俱下。有不少環保企業(ye) 反映,環保產(chan) 業(ye) “重資本輕技術”的傾(qing) 向日益明顯,由於(yu) 具有初始性投資高、投資周期長、技術占比重、固定資產(chan) 占比輕等行業(ye) 特點,往往難以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融資支持,導致環保領域出現外行“資本大鱷”橫行,擁有研發技術的公司反而被“逆向淘汰”。
“大魚吃小魚不可怕,外行吃內(nei) 行才恐怖。”一位在環保領域耕耘多年的企業(ye) 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在浙江的一個(ge) 大型環保項目就是因為(wei) 企業(ye) 資金不足,拱手將項目讓給了一個(ge) 剛剛進入環保領域的一家財大氣粗的公司。
此外,不少企業(ye) 重政府“關(guan) 係”輕治理“技術”,我國環保產(chan) 業(ye) 仍存在研發能力薄弱、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廣東(dong) 慧信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譚銘卓坦言:“當下環保產(chan) 業(ye) 很熱門,很多企業(ye) 都想涉足,但大多沒有掌握核心技術,難以在行業(ye) 立足,而很多為(wei) 研究而研究的環保技術難以轉化為(wei) 生產(chan) 力。”
記者曾在采訪中發現,某上市環保企業(ye) 在對一家造成嚴(yan) 重汙染的化工廠進行土壤治理後,不僅(jin) 沒有處理好原有汙染問題,還因技術不過關(guan) 、心態不負責等造成二次汙染。政府巨額資金已經撥付,但效果卻大出意外,引起周邊居民對政府和企業(ye) 的強烈不滿。
值得注意的是,環保產(chan) 業(ye) 具有政策導向型的特點,但也讓部分環保企業(ye) 專(zhuan) 鑽政策空子,靠補貼生存。湖南省一家大型鋼鐵企業(ye) 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公司有很強的環保處理能力,多年來自己處理“三廢”均合格。由於(yu) 政府對第三方治理實行補貼,有環保公司跑上門來,建議該企業(ye) 與(yu) 其簽訂“第三方治理”假協議,套取政府補助資金後,兩(liang) 家公司按一定比例分成。
目前,環保領域對治氣、治水等企業(ye) 和政府投入資金多的領域熱情較高,而對於(yu) 投資回報不明、技術要求較高的土壤汙染尤其是涉及國家糧食安全和公眾(zhong) 食品安全的耕地汙染治理往往冷漠對待。
根據環保部和國土部聯合發布的全國首次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ti) 不容樂(le) 觀,在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土壤中,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最高,為(wei) 19.4%。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通過市場行為(wei) 來完成的耕地修複項目數量不超過10個(ge) ,加上耕地修複試點類項目,耕地修複項目僅(jin) 占全國土壤修複項目總數的3%左右。
創新機製嚴(yan) 格監管
要扭轉部分企業(ye) 研發動力不足的現象,亟須加快構建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產(chan) 學研相結合的環保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體(ti) 係。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表示,在國家大力推行PPP、BOT模式發展環保項目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暢通以技術為(wei) 核心的環保投融資機製。通過金融創新,為(wei) 環保產(chan) 業(ye) 提供針對性服務,盤活資金存量。
長沙華時捷環保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譚自強建議,各地政府可建立基於(yu) 企業(ye) 信譽的環保專(zhuan) 業(ye) 擔保平台,吸引銀行資金,以微小成本撬動環保企業(ye) ,激勵產(chan) 業(ye) 注重社會(hui) 效益和信用競爭(zheng) 。
此外,創新治理的商業(ye) 模式,吸引社會(hui) 資本進入亟須治理的相對空白領域。湖南永清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正軍(jun) 表示,由於(yu) 汙染耕地的複雜性和隱蔽性,必須依靠社會(hui) 力量,發揮環保企業(ye) 在土壤治理方麵的專(zhuan) 業(ye) 經驗和技術優(you) 勢。他建議,政府可采用環境績效合同服務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開展綜合環境服務,采取打捆方式進行整體(ti) 式設計、模塊化建設、一體(ti) 化運營,吸引社會(hui) 投資。
在加大創新的同時,麵對數據造假、惡性競爭(zheng) 、質量不過關(guan) 、麵子工程等現象,進一步探索“財政後補貼”,根除企業(ye) 對財政補貼的依賴,規範政府權力的邊界,項目招投標公開透明並加大對項目的監管審計追責力度,建立和完善環保企業(ye) “黑名單”製度,讓渾水摸魚者無處可藏身。(《經濟參考報》 史衛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