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法律和經濟手段引導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杜絕秸稈、垃圾、草木、園林廢棄物露天焚燒,10萬(wan) 畝(mu) 廢棄礦山生態修複……這一係列為(wei) 了首都藍天而進行的“綠色革命”,將在未來5年逐一實現
運用法律和經濟手段引導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杜絕秸稈、垃圾、草木、園林廢棄物露天焚燒,10萬(wan) 畝(mu) 廢棄礦山生態修複……這一係列為(wei) 了首都藍天而進行的“綠色革命”,將在未來5年逐一實現。
為(wei) 貫徹落實好黨(dang) 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2日, 市委常委會(hui) 審議通過《關(guan) 於(yu) 全麵提升生態文明水平促進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總體(ti) 改善,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保護取得重大突破,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PM2.5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15%左右。
大氣汙染成因複雜,治理難度大、困難多。在前期不懈努力的基礎上,未來5年PM2.5濃度再下降15%左右的目標,更是難上加難。為(wei) 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意見》給出了一係列綜合措施的保障:今後5年將全麵落實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以統籌治理PM2.5和臭氧為(wei) 重點,持續推進控車節油、壓減燃煤、治汙減排、清潔降塵,逐步消除重汙染天氣,實現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根據《意見》要求,在控車節油方麵,北京市將嚴(yan) 格控製機動車增量,實施第六階段機動車汙染物排放標準和油品標準,通過法律和經濟手段引導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基本實現全市公交車輛使用新能源或低排放車輛;在壓減燃煤方麵,將嚴(yan) 格杜絕劣質散煤,完成燃氣、燃煤設施低氮改造,2020年煤炭消費總量削減至900萬(wan) 噸以下;在治汙減排方麵,將深入開展石油化工、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ye) 揮發性有機物治理,開展餐飲油煙、露天燒烤等低矮麵源汙染專(zhuan) 項治理;在清潔降塵方麵,將建設信息化監控係統,嚴(yan) 格控製施工、道路揚塵汙染,杜絕秸稈、垃圾、草木、園林廢棄物露天焚燒。
市發改委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十三五”期間國家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首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緩解資源環境約束、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意見》聚焦大氣汙染、水汙染、生態係統退化等階段性問題,加大環境治理、自然生態係統保護與(yu) 修複建設力度,旨在為(wei) 人民提供更多優(you) 質生態產(chan) 品,使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讓人民群眾(zhong) 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chan) 生活。
推動資源循環利用
人均生活垃圾產(chan) 生量實現“零增長”
節約資源是破解資源瓶頸約束、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作為(wei) 節約資源重要舉(ju) 措之一的垃圾分類,一直以來都是城市管理難啃的“硬骨頭”。
《意見》提出,未來5年將進一步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加快構建各類廢物分類收集、再生利用、無害化處理的全過程管理體(ti) 係,努力使各類廢物“能分類、收得全、可再生、全處置”。在此基礎上,須探索推進生活垃圾計量收費,加快布局覆蓋全市的垃圾分類收集、清運、處置體(ti) 係,加快建設焚燒等資源化處理設施,到2020年,全市人均生活垃圾產(chan) 生量實現“零增長”,垃圾焚燒比例達到70%,基本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同時,北京市還將通過製定再生資源回收目錄,充分運用物聯網等新技術,創新再生資源回收模式,推動建立資源再生產(chan) 品和原料推廣使用製度,全麵建設再生資源智能化回收體(ti) 係。
提升綠化美化品質
各類綠道實現城鄉(xiang) 全覆蓋
“河水潺潺,綠蔭成林”的生活環境是每一個(ge) 城市人心之所向。《意見》明確提出,將在平原地區建設一批郊野公園和森林公園,打造主要鐵路幹線和重要道路兩(liang) 側(ce) 綠色景觀廊道,創新推動一道、二道綠隔建設,建成集中連片、互聯互通的環城公園環,在永定河、北運河、潮白河、拒馬河四條重要水係兩(liang) 側(ce) ,因地製宜加寬加厚綠化帶,形成連通區域、林水相依的生態廊道。
同時,北京市還將不斷加快推進濕地恢複建設,擴展城市濕地係統,恢複和新建濕地1.5萬(wan) 公頃,完成全市廢棄礦山生態修複治理10萬(wan) 畝(mu) ,實施宜林荒山綠化20萬(wan) 畝(mu) 。《意見》提出,力爭(zheng) 到2020年,全市新增城市綠地2300公頃,建成各類綠道1000公裏以上,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0%以上,基本形成覆蓋城鄉(xiang) 的綠道體(ti) 係。
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
領導任內(nei) 環境破壞終身追責
為(wei) 從(cong) 根本上杜絕打著生態文明旗號而建設的“形象工程”,《意見》還將建立體(ti) 現生態文明要求的領導幹部政績考核機製,實行領導幹部任期內(nei) 資源消耗、環境損害和生態效益責任製,探索對政府部門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chan) 和環境責任離任審計,對造成資源環境生態嚴(yan) 重破壞的,進行問題追溯,實行“黨(dang) 政同責、終身追責”。
而要實現這一目標,《意見》也給出了明確的路徑,就是必須科學界定生態保護者與(yu) 受益者權利義(yi) 務,加快形成“生態損害者賠償(chang) 、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chang) ”的運行機製。要研究生態係統服務價(jia) 值測算方法,逐步開展價(jia) 值評估計算。同時,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chang) 機製,研究完善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方法,推行第三方生態環境損害評估機製,探索環境仲裁製度,規範賠償(chang) 資金使用。
此外,《意見》還提出,將通過政府購買(mai) 服務、PPP項目合作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引導社會(hui) 力量投入環境汙染治理。(《北京日報》吳迪 徐靜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