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顶游戏中心官网 > 億緯鋰能牽手格林美鎖定百億鎳“期貨”,動力電池閉環回收成趨勢
億緯鋰能牽手格林美鎖定百億鎳“期貨”,動力電池閉環回收成趨勢 2021-08-11 17:53:09

摘要:動力電池產(chan) 業(ye) 鏈上本來沒啥關(guan) 係的兩(liang) 家頭部企業(ye) 突然“牽手”了。8月9日,億(yi) 緯鋰能發布公告,稱其已與(yu) 格林美簽署《10000噸回收鎳產(chan) 品定向循環供應合作備忘錄》。

  動力電池產(chan) 業(ye) 鏈上本來沒啥關(guan) 係的兩(liang) 家頭部企業(ye) 突然“牽手”了。8月9日,億(yi) 緯鋰能發布公告,稱其已與(yu) 格林美簽署《10000噸回收鎳產(chan) 品定向循環供應合作備忘錄》。
  根據上述備忘錄,億(yi) 緯鋰能將報廢的含鎳動力電池以及電池廢料提供給格林美,而自2024年起,格林美將向億(yi) 緯鋰能供應每年1萬(wan) 噸以上的回收產(chan) 出鎳產(chan) 品(包括硫酸鎳、三元前驅體(ti) 與(yu) 三元材料等鎳產(chan) 品)。兩(liang) 者合作期限自產(chan) 品供應開始延續10年,且可根據需要進行數量增加和合作期限的延長。
  億(yi) 緯鋰能是國內(nei) 動力電池供應商之一,且其裝機量呈現增長態勢,排名由2020年上半年的第8位,到2021年上半年上升到了第6位,存在感日趨明顯。
  格林美則是業(ye) 內(nei) 較領先的廢舊電池、鈷鎳資源回收利用企業(ye) ,其回收處理的廢舊電池(鉛酸電池外)占全國報廢總量的10%以上,循環再生的鎳資源占全國原鎳開采量的6%以上。
  由於(yu) 涉及電池原材料供應及動力電池回收領域,億(yi) 緯鋰能與(yu) 格林美的合作引起業(ye) 內(nei) 廣泛關(guan) 注。而對於(yu) 這兩(liang) 家頭部企業(ye) 的突然“牽手”的原因,業(ye) 內(nei) 卻有不同的看法。
  穩定鎳供應?
  隨著近幾年新能源汽車的規模化推廣,動力電池生產(chan) 商苦“缺鎳”久矣,鎳等貴金屬稀缺程度清晰地反映在價(jia) 格的大幅上升上。在這種情況下,億(yi) 緯鋰能與(yu) 格林美的合作,被認為(wei) 是億(yi) 緯鋰能將采購目光瞄準電池回收企業(ye) ,希望提早鎖定供應量。
  如果按照8月9日現貨鎳報價(jia) 14.18萬(wan) 元/噸計算,每年1萬(wan) 噸鎳的采購價(jia) 值在15億(yi) 元左右,連續供應10年則價(jia) 值達150億(yi) 元。億(yi) 緯鋰能與(yu) 格林美備忘錄中的1萬(wan) 噸鎳產(chan) 品,價(jia) 格可能在此基礎上有些出入,但可以預計該訂單價(jia) 值很可能也達到百億(yi) 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時間上,根據兩(liang) 者簽署的備忘錄規定,格林美對億(yi) 緯鋰能的供貨將在2024年才開始,意味著還有三年才到交貨期。這一方麵體(ti) 現出億(yi) 緯鋰能鎖定鎳供應的迫切性,另一方麵,過長的“期貨”時間讓這份供貨協議的不確定性增加。
  有投資者在投資平台上分析稱,格林美對億(yi) 緯鋰能供貨時間較晚主要是由於(yu) 格林美的產(chan) 能受限。
  今年3月,格林美在回複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年回收鎳金屬10000噸以上。這與(yu) 約定給億(yi) 緯鋰能的供貨量基本相當。按照公司動力電池回收戰略,至2025年,格林美從(cong) 動力電池中回收的鎳資源將達到40000噸以上。如果彼時格林美的合作夥(huo) 伴增多,大概率將需要協調各家供貨比例。而億(yi) 緯鋰能與(yu) 其簽訂的備忘錄中指出,格林美需對億(yi) 緯鋰能優(you) 先供應。
  實際上,由於(yu) 鎳、鈷是三元鋰電池必須的金屬元素又屬於(yu) 稀有元素,電池生產(chan) 商在持續增長的需求下,一直在致力於(yu) 拓展獲得鎳和鈷的渠道。除了上述鎖定供應商,也包括投資印尼等地的礦山進行開采等。
  但也有專(zhuan) 家持有不同看法,認為(wei) 億(yi) 緯鋰能與(yu) 格林美的合作,並非主要是為(wei) 了穩定鎳產(chan) 品供應。“格林美、億(yi) 緯鋰能此次合作是在三元材料、鎳價(jia) 格持續上漲的背景下發生的,但此次合作並非是因為(wei) 原材料價(jia) 格上漲形成的資源供應擔憂。”02176.HK汽車產(chan) 業(ye) 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王維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
  其觀點主要基於(yu) 鎳原料供應的現狀。王維指出,因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鎳產(chan) 量約243.6萬(wan) 噸,今年預計將達到258.6萬(wan) 噸。2020年電池用鎳的量約占全部鎳消費量的1%。根據動力電池創新聯盟的預測,到2025年,全球電池用硫酸鎳大約122萬(wan) 噸,折合鎳大約27萬(wan) 噸,如果鎳產(chan) 量沒有顯著變化,那麽(me) 這一占比將達到10%左右。
  “如此看來,電池用鎳的提升對鎳市場供應產(chan) 品結構會(hui) 產(chan) 生影響,但不會(hui) 嚴(yan) 重動搖供需關(guan) 係,全球鎳供能力應仍會(hui) 較為(wei) 充足。因此,我認為(wei) 此次合作並不是為(wei) 了鎖定未來的原材料供應。”王維表示。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分析認為(wei) ,在動力電池提高能量密度的大趨勢下,三元材料高鎳化將是大方向,高鎳體(ti) 係對硫酸鎳的需求會(hui) 成倍增加。
  政策壓力下的關(guan) 係綁定
  “此次合作更多是一種關(guan) 係的綁定。”針對億(yi) 緯鋰能與(yu) 格林美的此次合作,王維對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
  而億(yi) 緯鋰能需要綁定合作關(guan) 係的背景之一則是政策推動,這讓動力電池回收成為(wei) 動力電池生產(chan) 商必須要做的事情。
  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等部委發布《關(guan) 於(yu) 印發“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提出推動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行動,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溯源管理平台建設,完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體(ti) 係。
  “在這種情況下,動力電池企業(ye) 作為(wei) 電池回收重要的責任方,也需要建立處置廢棄動力電池的能力。億(yi) 緯鋰能跟格林美簽訂合作框架,等於(yu) 是鎖定了格林美的動力電池回收產(chan) 能,幫自己解決(jue) 回收問題。”王維表示。
  億(yi) 緯鋰能在公告中表示,與(yu) 格林美此次合作,有利於(yu) 雙方共同構建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價(jia) 值鏈與(yu) 鎳產(chan) 品全球綠色供應鏈,通過雙方在資源、回收、技術與(yu) 市場鏈的合作,實現鎳資源的定向循環再利用,促進動力電池低碳排放達標,助推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實現經濟效益與(yu) 社會(hui) 效益的協同發展。
  事實上,在政策的多次推動下,除了億(yi) 緯鋰能,動力電池生產(chan) 商已經開始在動力電池回收方麵進行布局。如今年1月18日,蜂巢能源與(yu) 華友鈷業(ye) 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利用各自的優(you) 勢,在鋰電新能源電池循環回收、減少碳排放方麵展開合作,提升供應鏈競爭(zheng) 力。而對於(yu) 該合作,一位動力電池回收企業(ye) 內(nei) 部人士表示,“確實主要是考慮到響應包括今年7月發改委發布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以及碳中和等政策的壓力。”
  而在響應政策之外,王維同時指出,再生鎳也確實是一種可以低價(jia) 獲得的鎳資源,因此從(cong) 控電池生產(chan) 成本角度來看,與(yu) 格林美合作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億(yi) 緯鋰能電池的生產(chan) 成本。
  另一方麵,對於(yu) 回收企業(ye) 格林美來說,其也可以從(cong) 與(yu) 電池廠商的中合作中受益。“格林美需要穩定廢舊電池來源渠道。電池回收企業(ye) 中,除了有工信部白名單認證的‘正規軍(jun) ’以外,還有許多“小作坊”在搶電池資源。此次合作也幫格林美鎖定了一部分渠道。”王維說。格林美一直致力於(yu) 拓展自己的回收渠道,今年4月,格林美已經與(yu) 全球280多家知名整車廠及電池廠簽署了動力電池回收協議並展開合作。
  可以預計,在政策及“碳中和”目標細化的推動下,或將有越多的電池廠商會(hui) 效仿億(yi) 緯鋰能,與(yu) 下遊回收企業(ye) 建立戰略合作關(guan) 係,打通電池回收的正規渠道。因此,億(yi) 緯鋰能與(yu) 格林美的此次“牽手”,被賦予了從(cong) 產(chan) 業(ye) 鏈層麵推動動力電池回收產(chan) 業(ye) 發展的意義(yi) 。
  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數據,2020年國內(nei) 累計退役的動力電池超20萬(wan) 噸,市場規模達100億(yi) 元,2021年將有望達到143億(yi) 元左右。到2025年,我國廢舊動力電池回收規模將達到120GWh,回收市場規模或將超400億(yi) 元。至2030年,三元與(yu) 磷酸鐵鋰電池回收將成為(wei) 千億(yi) 市場。但動力回收領域一直存在回收渠道不統一,亂(luan) 象叢(cong) 生的情況。
  隨著政策推動下動力電池企業(ye) 、正規動力電池回收企業(ye) 以及汽車企業(ye) 等紛紛入局,動力電池回收產(chan) 業(ye) 的規範性有望提升。目前在車企層麵,寶馬、大眾(zhong) 等在提出“碳中和”目標的同時,也均提出布局動力電池回收領域。此外蔚來(NIO.N)、小鵬汽車、比亞(ya) 迪(002594)本土新能源車企也等都啟動了動力電池回收等工作。(經濟觀察報)